客家风俗送葬,风俗送葬
客家风俗送葬:一场庄严肃穆的告别仪式

客家风俗,源远流长,其中送葬仪式更是承载着客家人对逝者的敬意与哀思。本文将详细介绍客家风俗送葬的各个环节,展现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魅力。
报丧与守灵:仪式的起始

在客家地区,报丧人不论晴雨须带伞,到亲友家将伞倒放堂前,告明来意。亲戚给报丧人封包一个、鸡蛋一双致谢。在黄冈,报丧人不能进入亲朋家里,只能在门口呼叫后告知,亲朋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一般喝一口,然后在门口倒掉。此时,亲友前来送楮仪,要回送一对红丝线,或加一条毛巾。
入殓后,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爬棺,以示告别。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每当有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灵后女眷要放声哭泣。企厅有的一年,有的长达三年,每七日要叫漆工来漆棺,以防流出尸汁。
入殓与下钉:仪式的进行

入殓时,棺内要填满纸、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时,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爬棺,以示告别。每下 一钉,都要说一句吉利话。除孝子孝妇外,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不可看死者入殓。一般人家,在死者入殓后即择时出殡,富户人家在出殡前设灵堂,叫企厅,供亲友前来吊拜。
发丧与祭奠:仪式的高潮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哀思。
二次葬:独特的客家习俗

客家风俗中,二次葬是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清明时节,依俗扫墓,祭祀先人,寄托哀思。因居无定所,为了能与祖先永远一起,便于扫墓祭祀,客家先民只得掘开祖先坟墓,拾起残骸装入陶罐,挑担一起迁徙。有传说担断处即为吉地,是为祖先显灵。于是卸担定居,并选日择地,将先人骸骨重新入土安葬。
祭龙杠与送葬队伍:仪式的尾声

送葬队伍前由亲属中挑两名妇女各执一条稻草编成的火把在最前走,谓之打火把(此两人走在前头不可回头看),随后是擎轴擎花圈的人紧跟。他们把火把、花圈送到坟地即绕行一圈,然后放下花圈,开始祭奠。
祭龙杠文是客家送葬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酒本是杜康造,此酒本是杜康兴;杜康、杜康,听我言张,弟子借此酒,祭龙大吉昌;酒祭龙头,子孙拜相。这些祭文表达了客家人对逝者的敬意与哀思。
结语
客家风俗送葬仪式,是一场庄严肃穆的告别仪式。它承载着客家人对逝者的敬意与哀思,也展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个仪式中,我们看到了客家人对生命的尊重,对祖先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