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回门风俗,山西忻州回门仪式
平定回门风俗目录
平定回门风俗

平定县的回门风俗是婚礼习俗中的重要环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回门又称“归宁”或“回娘家”,是指新婚夫妇在结婚后第一次回到新娘的娘家探望亲人[[4]][[15]]。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恩之情,还展示了新婚夫妇和睦相处的家庭关系[]。
在平定县,回门通常由男方出资在岳父家设宴,称为“谢婚”或“请女婿”[[6]][[8]][[9]]。进岳父家大门时,有人会拦截、抹脸等和新女婿开玩笑,这时新女婿需要散红包和糖,用智慧往里冲[[6]][[8]]。中午的谢婚席面(“三八席”)是整个婚礼娘家的重头戏,席面讲究丰盛[[8]]。
回门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情况下,新婚夫妇会在结婚后的第三天、第六天、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或满月时回门[[10]][[17]][[22]]。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地方都遵循这些时间安排[[17]][[22]]。
山西忻州回门仪式

山西忻州的回门仪式是婚礼习俗中的重要环节,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忻州的回门仪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回门宴:在新人回门当天,娘家会举办回门宴,邀请娘家的亲朋好友参加[[9]]。回门宴不仅是新娘第一次回到新郎家中,与新郎家庭成员共进晚餐的仪式,也标志着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7]]。2. 合欢饭:在忻州等地,新娘在婆家吃的第一口饭要经新郎口含过,称为“合欢饭”[[11]]。这一环节象征着夫妻之间的和睦与家族的团结[[4]]。3. 会亲:在晋中等地,新郎会见女方亲族的仪式通常在新婚夫妇回门时举行[[13]][[14]]。这不仅是一种礼节,也是展示新婚夫妻家庭关系的重要仪式[[6]]。4. 文化内涵:回门仪式不仅见证了两个人的婚姻,更承载了家族之情、文化传承和爱的深刻内涵[[5]]。它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延续,展现了世世代代的家庭情感和责任[]。山西忻州的回门仪式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传统习俗,涵盖了回门宴、合欢饭和会亲等多个环节,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平定婚俗

平定婚俗是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的一种传统婚礼习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其主要特征和程序如下:1. 文化特征:平定婚俗在千百年的婚嫁过程中,以“六礼”为基准,结合了当地文化与风俗的特点,演绎、细化、传承了传统喜庆热烈的婚嫁礼仪程序,具有古朴而丰富的文化内涵[]。2. 基本程序:平定婚俗一般按照议婚、下帖、下财礼、请期、迎亲、谢婚六道程序进行[][[4]][[7]]。其中,每道程序都有许多讲究和约定俗成的规矩,共计四十多项礼仪[[7]]。3. 具体仪式: 议婚:双方家庭商议婚事。 下帖: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正式提出婚事。 下财礼: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上聘礼。 请期:择定婚期。 迎亲:婚礼当天,新郎带领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接亲。 谢婚:婚后第三天,新郎携新娘回娘家,称为“谢婚”或“回门”,由男方出资在岳父家设宴[[8]][[10]]。4. 文化内涵:平定婚俗不仅包括传统的婚礼程序,还融合了本地民间音乐、绘画、书法、剪纸、诗词等艺术形式,对研究本地民间文化艺术及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佐证和借鉴作用[[21]]。5. 现代变化:尽管当今提倡自由婚姻,不再讲究“门当户对”、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平定传统婚俗依旧脱离不了缔造婚姻的“六礼”程序,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5]]。6. 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婚俗已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其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2]]。7. 改革与发展:近年来,平定县积极倡导文明婚俗,推进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培育文明新风,努力将传统婚俗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推动乡村振兴[[9]][[11]][[13]]。平定婚俗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婚礼习俗,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阳泉回门宴

阳泉回门宴是阳泉地区的一种传统婚礼习俗,指的是新娘在结婚后回到娘家举办的宴会。阳泉的回门宴通常会非常隆重,并且有丰富的仪式和活动。阳泉的回门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聚餐,而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庆典。例如,在盂县,结婚后的回门仪式特别热闹,显示出当地对这一习俗的重视[]。回门宴的流程也包括前期准备、灯光音响营造气氛、为父母戴胸花、确认到场来宾等环节,仪式上还包括主持人开场、介绍新人及父母、现场互动、新郎新娘致辞、父母致辞等环节[[11]]。阳泉的回门宴不仅是为了庆祝新娘回到娘家,还体现了家庭的团圆和欢乐。整个宴会要体现欢快、团圆的氛围,常常会有敲锣打鼓、舞龙等民族民俗表演[[12]]。这种习俗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被称为“归宁”,女子在结婚后回家探望父母,感谢父母和各位亲友[[14]]。阳泉回门宴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婚礼习俗,不仅展示了当地的风俗文化,还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