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风俗,穿青人的民俗文化
穿青风俗目录
穿青风俗

穿青族的风俗文化具有独特性,与汉族有着显著的区别。穿青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包括不缠足,喜欢穿细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脚上扎青色绑带,穿着三节衣,这种衣服有两节袖,并且装饰有滚花边的大袖,系腰带,佩戴大勾耳环,梳三把头[]。
穿青族将猴视为与民族相关的动物,不允许随便提到,侮辱更是禁忌[]。这些风俗习惯显示了穿青族在服饰和文化上的独特性。
穿青人的民俗文化

穿青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服饰、居住、饮食、婚姻、家庭、丧葬、传统节日、信仰和民间文艺等多个方面[]。穿青人以猴为图腾,祭祀“五显神”兵马,这些兵马是猴类山魈,即传说中的独脚鬼怪[[4]]。在婚姻习俗方面,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包括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等[]。穿青人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文艺也具有独特的特色。例如,纳雍县勺窝乡的花灯舞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活动[[12]]。穿青人的房屋建筑独具特色,每栋房屋墙面为青色,房顶则采用传统的建筑风格[[18]]。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穿青民俗文化逐渐消亡,但穿青人依然固守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保持对文化的传承和认同[[7]][[6]]。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情结也是穿青人成为穿青人的原因之一[[6]]。
穿青是什么民族的人

穿青人是一个在中国境内民族归属存在争议的群体,不属于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名单之中[]。根据中国政府的分类,穿青人被归类为汉族的分支,定义为未识别民族[]。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上,穿青人的起源和身份仍有多种说法和研究。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等地[][][[4]]。他们的祖先被认为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4]]。由于多次考察所遗留的疑问,穿青族暂不在我国56个民族中[[13]]。尽管有部分研究表明穿青人可能是汉族的一部分[[6]][[10]],但也有不少穿青人希望通过争取“单一民族”来逆转自己的历史地位,甚至有人提出“第57个民族”的概念[[19]]。这一结论一直不被一些穿青人认同[[22]]。穿青人是一个在民族识别中未被正式认定的群体,其民族归属存在争议,主要被认为是汉族的分支或未识别民族。
穿青人的婚俗文化

穿青人的婚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封建统治时期,穿青人的婚姻习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这些习俗包括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等[][]。具体来说,穿青人的婚俗中有一些独特的仪式和传统。例如,背鸡认亲是指新郎在婚礼当天背一只鸡去新娘家,象征着吉祥和幸福;以鹅押礼则是用鹅作为礼物,表示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还有砍亲路和照亲路的习俗,分别象征着清除障碍和迎接新人的到来[][]。草鞋陪嫁是穿青人特有的陪嫁物品,象征着新娘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美好愿望[][]。披露水衣和戴雨帽则是新娘在婚礼当天的装扮,寓意着纯洁和保护[]。赶亲和讨奶则是新郎为了顺利接回新娘而进行的一些有趣的活动,增加了婚礼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些婚俗不仅体现了穿青人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习俗。通过这些丰富的婚俗文化,穿青人展现了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