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风俗500字,普米族简介
普米族简介

普米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和宁蒗等县。普米族自称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
服饰文化

普米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儿童在十三岁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男孩则在头部的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辩,不佩珠。女孩发饰前留一辫,上拴红绿料珠。十三岁成丁礼以后,男女才开始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转为成年人装束。成年男子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束腰带。妇女则多留长发并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外包黑布包头。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象征着祖先迁移的路线。
饮食习惯

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辅以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拌进用锅烧煮食用。普米族还喜食用猪肉做成的琵琶肉,也常食牛、羊和兽肉,喜饮茶,嗜烟酒。
宗教信仰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普米族少年儿童到了13岁,便举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这一习俗称为成丁礼。
节日习俗

普米族的传统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尝新节”等。在这些节日里,普米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其中,“大过年”是普米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美食,欢度佳节。
居住环境

普米族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这里森林环抱,交通不便,地多人少。普米族擅长饲养家畜和放牧,畜牧业发达。狩猎常常是男子的集体活动,猎物成为家庭的重要食物来源。普米族的房屋为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称为“擎天柱”,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一般住宅为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屋内设火塘(锅庄),中支铁三角架,后方置神龛。火塘是家庭活动中心。
家庭与社会

普米族实行大家庭制,数代同堂。兰坪、维西的普米族家庭两三代人即分家。实行男子财产继承制,诸子平分,盛行转房、传幼子的习惯。亲属称谓尊长房,即伯父的子女不论年龄大小,一律都称兄姊,叔父的子女皆称弟妹。宁蒗地区少数保留母权制。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普米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为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