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嫁娶风俗,贵州黔西县结婚风俗
黔西嫁娶风俗目录
黔西嫁娶风俗

1.提亲:新郎家会请一个媒人到新娘家提亲,这是贵州结婚风俗中的第一步。2.合八字:双方家长同意婚事后,由媒人将两人的八字交换,并请人来为两位新人合八字,看是否适合婚配。3.踩月亮:黔西北地区的苗族青年有“踩月亮”的传统社交活动形式,类似于湘西的“赶边边场”或黔东南苗族的“游方”。4.挂红毯子:新娘到达新郎家后,需要坐在凳子上并挂上红毯子,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如意以及儿孙满堂。5.红伞:新娘在前往新郎家时必须撑着红伞,这象征着喜庆和好运。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黔西地区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也展示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通过这些独特的风俗,可以感受到黔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贵州黔西县结婚风俗

1.提亲:新郎家会请一个媒人到新娘家提亲,这是贵州结婚风俗中的第一步。2.合八字:双方家长同意婚事后,由媒人将两人的八字交换,并找人分别为两位新人合八字,以看是否适合婚配。3.接亲:接到新娘后是正式婚礼,男方请客吃饭,通常会有两餐,第二餐菜色会多一些,有140桌左右的筵席,从下午三点一直吃到下午五点半左右。4.新娘进夫家:苗族新娘进夫家时要穿上30条至40条、重逾百斤的嫁裙,展示陪嫁物的丰厚。5.拦新娘:新娘到达新郎家后,需坐在凳子上挂红毯子,寓意红红火火、天长地久、吉祥如意和儿孙满堂。6.敬酒回赠:在结婚仪式上,新人会向宾客敬酒,并回赠食物和香烟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黔西县丰富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当地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黔西南结婚风俗

黔西南地区的婚姻风俗因民族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彝族、布依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婚俗。彝族在黔西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婚俗也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古代习俗,彝族婚礼通常由媒妁主持,聘礼包括金银、牛羊和酒等物品。彝族土官势力在黔西南地区长达1700多年,其婚丧习俗逐步融入了当地社会,成为服饰、饮食、婚俗与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的婚礼仪式较为复杂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例如,在兴义峰林布依景区举办的婚礼中,迎亲队伍会穿着盛装,进行锣鼓表演、拦门酒、挑亲人和抬花轿等环节。布依族的婚礼还融合了一些儒家文化元素,如“提亲、讨八字、定亲、合八字、送庚书”等步骤。贞丰县的布依族婚礼保留了传统的古朴风格,并结合了现代元素。苗族青年男女的婚礼由女方的舅父主婚,作陪人为证婚人。在结婚正酒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会摆设两张八仙桌相连的酒菜,请舅父坐上席,押礼先生和代表男方的人坐在右旁。苗族还有独特的“竹凭”习俗,这是一种以刻竹方式记录结婚礼物数量的古老风俗。苗族新娘在婚后不久通常会回娘家居住一段时间,这被称为“不落夫家”的习俗。总体而言,黔西南各民族的婚俗不仅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还反映了当地社会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融。这些婚俗不仅是婚姻仪式的一部分,更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黔西南州结婚风俗

黔西南州的结婚风俗因民族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中。苗族青年男女的婚礼由女方的舅父主婚,作陪人为证婚人。在结婚正酒的头一天晚上,女方家会摆好两张八仙桌相连的酒菜,请舅父坐上席,押礼先生和代表男方来的人坐在右旁。苗族还有一种古老的“竹凭”习俗,即用刻竹方式记录结婚礼物的数量,这种竹凭被称为苗族最早的“结婚证”。侗族的婚礼场面非常隆重,通常包括送礼环节,这显示了其气派和重视程度。具体的细节没有详细描述,但可以推测其婚礼过程复杂且富有仪式感。布依族的婚礼保留了古朴的传统习俗,并融合了一些现代元素。例如,在贞丰县的布依村寨里,仍然保持着古老的布依族传统婚礼仪式。在望谟县城举行的布依族婚礼中,新郎骑着高头大马,用花轿迎娶新娘,现场敲锣打鼓、唢呐震天响,场面盛大喜庆。嫁妆通常包括衣服、家具等物品,由木匠制作并使用优质材料。黔西南州的婚姻习俗不仅体现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也展示了他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习俗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礼仪程序,也有结合现代元素的创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