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殇葬风俗,殇葬流程

发布:2024-08-10 19:23 来源 用户推荐

殇葬风俗目录

殇葬风俗

殇葬流程

殇葬是什么

葬殇什么意思

殇葬风俗

殇葬风俗是指为未成年(通常指未满二十岁)去世者举行的丧葬仪式。在中国古代,殇葬习俗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2000年前的以色列,有一种特殊的殇葬习俗。死者被安放在一个临时墓穴中,一年后取出遗骨,安置在一个被称为奥苏勒(ossuary)的石头盒子里,然后再置放在储藏骨盒的墓穴或墓库中。这样做的目的是重复使用临时墓穴,节省土地。闽南地区对周岁以上16岁以下的早夭者有特定的处理方式。他们用木板钉简易棺材装尸,脚下的那片棺板不钉,死者双手用红丝线捆扎,衣服上的口袋剪一个洞,以使早夭者在阴间免受劳役之苦,早日投胎转世。汉代有一种特殊的丧葬内容,即两殇合葬或早殇男性与成年女性的合葬。这种做法反映出家长希望早殇者在另一世界可以过上夫妻生活的思想或想法。檀弓记载了夏后氏之显周,葬下殇土周葬于园中的习俗。客家人将殇者分为三种:19~16岁为长殇,15~12岁为中殇,11~8岁为下殇。为殇者服丧称为“殇服”,并且要降等。瑶族在丧葬过程中需为死者“皈”问去向,巫师念诵“阴间咒语”,寻见问明情况后,由死者家属赐福分并转达死者的话语。埋葬时,孝子要披麻服孝、行跪、选地定针等。彝族的丧葬文化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选择墓地时要考虑风水和遗体停放时间等因素。非正常死亡如摔死、杀死等,则需进行“合透”仪式以除不洁。这些不同的殇葬习俗不仅体现了各地对未成年人死亡的不同态度和信仰,也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殇葬流程

殇葬流程,即为夭折儿童的丧葬仪式,其具体步骤和细节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有所差异。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殇葬流程:1.接运遗体:业务登记后办理手续,下派殡仪车,接运遗体。2.遗体停放与告别:遗体使用清水加消毒剂清洗,无法立即进行火化的需在冷藏柜中停放,停放温度为5℃,停放时间最长不超过3天;当日火化遗体在妆容、穿脱衣后,推入悼念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3.遗体火化:遗体运进火化间,死者亲属在火化间的告别厅举行最后告别,遗体进入火化炉,火化完成。4.收集骨灰及安葬:尸体燃烧完成后,剩余的骨灰主要是含有钙、镁、磷等氧化物的灰渣,待遗体火化完毕后,骨灰退出到骨灰整理室,由火化间工作人员收集入骨灰盒,然后由死者亲属领走或在公墓对骨灰进行安葬。5.传统土葬流程:入棺时要将死者洗好澡,换上新衣,装入棺材内封棺,停棺于堂屋正中,点上头灯和脚灯。操度时请土老司唱祭奠词和告别词,有的还请和尚念经或道士敲打锣鼓为死者“开路”、“盖灯”。送葬一般在清晨进行,由儿女们在前磕头引路,丢纸钱,放鞭炮。6.现代殡葬流程:包括小殓(为遗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奔丧(亲友赶往逝者家中)、接灵(打伞接灵、整理灵盒、恭迎上轿)、安灵(将遗体安置于灵堂)、落葬(将遗体放入坟墓)、祭奠(为逝者举行祭奠仪式)等步骤。7.中国香港丧葬程序:包括认领遗体、火葬、安息礼和辞灵礼后、骨灰处理、申请骨库位、土葬等步骤。家属可以自行前往殡仪馆领遗体,并办理死亡证。火葬前需预订火葬场和时段,并办理死亡证。火葬后,家属可与亲友吃安慰饭。约10日后,家属可将骨灰撒于纪念花园或中国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8.鲁村镇殡葬改革实施方案:包括吊唁、哀悼、守灵、祭奠、火化、召开追悼会、遗体告别、骨灰入葬公墓等步骤。9.湖南文史资料:龙县土家族对死者均行土葬,丧葬仪式分为入棺、操度、送葬、理葬四个步骤。10.广州市“互联网 殡葬服务”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采购项目征求意见:遗体接运管理流程包括派单登记、车辆调度、遗体确认和返回登记等步骤。殇葬流程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接运遗体、遗体停放与告别、遗体火化、收集骨灰及安葬等步骤,具体流程可能因地区和文化背景而异。

殇葬是什么

殇葬是指为未到成年就死去的人进行的丧葬仪式。根据礼·丧服传的记载,殇分为几种类型:年十六至十九岁死为长殇,十二至十五岁死为中殇,八岁至十一岁死为下殇,七岁以下死为无服之殇。在汉代,有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即两殇合葬或早殇男性与成年女性的合葬,这反映出家长希望早逝孩子在另一世界可以过上夫妻生活的愿望。周礼·地官·媒氏中有迁葬嫁殇之禁,郑玄注释说嫁殇是指生时非夫妇,死后将他们合葬,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乱人伦的行为。因此,殇葬不仅是一种对未成年人死亡的哀悼方式,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死亡和婚姻观念的复杂性。殇葬是为未到成年就死去的人举行的特殊丧葬仪式,其形式和内容因时代和地区而异,但都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和对其在另一个世界的美好祝愿。

葬殇什么意思

“葬殇”这个词语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古代丧葬礼仪的角度,二是从现代情感表达的角度。根据仪礼·丧服和周礼·媒氏等古籍的记载,“殇”指的是未成年而死的人。具体来说,年十九至十六岁为长殇,十五至十二岁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在古代,不同年龄段的殇者有不同的丧葬礼制,例如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殇、下殇,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这些礼仪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死亡的重视和特殊的处理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殇”也常用来形容巨大的悲痛或悲哀。例如,有人因失去亲人或遭遇重大灾难而感到深深的悲痛时,可以用“举国之殇”来形容这种情绪。这种用法扩展了“殇”的含义,使其不仅仅局限于未成年人的死亡,还包括了其他形式的深刻悲痛。“葬殇”可以理解为对未成年夭折者的丧葬仪式,也可以泛指因重大事件而引发的深刻悲痛。无论是从古代的丧葬礼仪还是现代的情感表达来看,“葬殇”都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失去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