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元宵的风俗,莆田元宵风俗简介
莆田元宵的风俗目录
莆田元宵的风俗

莆田元宵节的风俗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特色。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莆田各地都会举办各种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元宵活动,被称为全国最长的元宵节。在莆田,元宵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包括:1.桔塔与蔗塔:这是莆田元宵节的传统贡品祭祀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浦口宫会垒起15座红桔塔,象征着丰盛和吉祥;而涵江区延宁宫则搭建一座蔗塔,用甘蔗切成蔗节搭叠成空心灯塔,这种艺术形式也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跳火堆、爬刀梯:这些是莆田特有的民俗活动,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勇气和力量的崇拜。例如,在南日镇浮叶村,村民会进行请神抬轿疾驰潮头等活动。3.摆棕轿:这是莆田元宵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常由几个青壮年扛着棕轿围着篝火不停地转圈、跳跃甚至奔跑,象征着驱邪避灾和迎福纳祥。4.游灯与踩街:枫亭镇的游灯习俗已有200多年历史,融合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傩舞等多种民俗活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猜灯谜、舞龙舞狮: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还展示了莆田丰富的民间艺术。6.冲花吃花:这是一种百年习俗,特别是在荔城区黄石镇华东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并享用冲花,寓意生活节节高。7.菩萨巡游:许多村庄会在元宵节期间举行菩萨巡游活动,绕境一周,祈求平安和丰收。8.打铁花:这是一种传统的烟花表演,通过高温铁水与木板碰撞产生火花,场面极为壮观。9.跳傩舞:这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通常在元宵节期间表演,以驱邪避灾。莆田元宵节的风俗不仅展示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这种“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特点使得莆田元宵节成为全国独一份的民俗嘉年华.
莆田元宵风俗简介

莆田元宵节以其时间跨度长、活动规模大、群众参与多等特色而闻名,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结束,莆田的元宵节在参与者智慧及地方淳朴民风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俗文化。莆田元宵节的主要活动包括菩萨巡游、跳傩火、僮身舞、跳棕轿、车鼓表演等。其中,菩萨巡游是主要活动之一,每个行政村都建有社宫,供奉的社公被称为“尊主明王”,各自然村亦有着各自的守护神。还有爬刀梯、打铁花、摆棕轿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极具地方特色。除了传统的民俗活动,莆田元宵节还包含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传统工艺,如搭桔塔和蔗塔。桔塔源于唐代梅妃的故事,而蔗塔则纪念宋代妈祖,两者均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每年农历正月初三,黄石镇江东村浦口宫开始垒桔塔,15座红桔塔组成壮观的“果龛”,拉开莆田元宵序幕。猜灯谜也是元宵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聚集在一起猜灯谜、赏花灯,灯谜题材广泛,既有趣味性也有知识性,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莆田元宵节不仅限于本地居民的参与,还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盛宴。例如,在枫亭镇,传承900多年的“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如期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莆田元宵节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全国独一份的文化现象,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媒体的关注.
莆田元宵风俗作文600字

莆田元宵节的风俗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莆田的元宵节堪称全国最长的节日。在莆田,每个地方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莆田的元宵节习俗包括菩萨巡游、跳傩火、僮身舞、跳棕轿、车公出游等。其中,菩萨巡游是莆田闹元宵的主要活动之一,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社,供奉的社公被称为“尊主明王”,而每个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则叫做“境”,各境亦有着各自的守护神。莆田元宵节的民俗活动还包括跳火堆、爬刀梯、请神巡安等。例如,在南日镇浮叶村,有请神抬轿疾驰潮头的习俗。莆田的元宵节还有打铁花、打铁球、皂隶舞、红盘出游、点烛山等形态各异的民俗表演。这些活动体现了莆田人民的生产生活,融入了抗倭之战的英雄气概。莆田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三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正月十五这一天是最隆重最欢腾的日子。在莆田市的新春民俗活动中,元宵的重头戏纷纷精彩亮相,如执羽舞等富有莆田特色的元宵习俗。莆田元宵节的庆祝方式不仅传统而且独特,是莆田最热门的佳节,被称为莆田的“狂欢节”。莆田元宵节的风俗体现了莆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论是菩萨巡游、跳傩火、僮身舞、跳棕轿、车公出游,还是打铁花、打铁球、皂隶舞、红盘出游、点烛山等民俗表演,都展现了莆田元宵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莆田元宵风俗僮身由来

莆田元宵节的“僮身”习俗,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其由来和意义丰富而深远。根据现有资料,“僮身”指的是20至50岁未婚男性在元宵节期间扮演神灵附体的角色,通过一系列仪式和表演,使凡人与信仰之间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僮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莆田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据文献记载,莆田自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置县以来,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期间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在唐代,莆田就已形成闹元宵的习俗,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具体来说,“僮身”活动主要集中在元宵节期间,特别是正月十六日开始的“总元宵”,即各村社宫举行活动后,在“总社宫”进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抬菩萨巡游、跳傩火、僮身舞等,其中僮身舞是最为震撼和神秘的部分。在选择“僮身”时,各村有一套严密的程序,有的经过“关戒训练”选出,有的则是通过吃素咒经宣誓确定。这些程序旨在确保“僮身”能够准确地传达神灵的意志,并且在表演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虔诚。“僮身”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宗教意义。通过“僮身”,村民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同时也让信仰得以在社区中广泛传播和实践。这种习俗不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使得莆田的元宵节成为全国的文化现象,被誉为“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典范。“僮身”作为莆田元宵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来与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通过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莆田人民不仅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也向外界展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