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闽南春节风俗拜年,闽南的春节

来源 会员推荐 时间:2024-08-06 05:05:19

闽南春节风俗拜年目录

闽南春节风俗拜年

闽南的春节

闽南拜年是什么时候

闽南春节风俗拜年

闽南地区的春节拜年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穿新衣: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穿上新衣,以示万象更新。特别是小朋友们,他们通常会穿上自己喜欢的新衣服,从帽子、衣服到鞋子都是新的,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兴奋。2.互相拜访:在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孩出门拜访亲友和长辈,互相致以吉祥的祝福语。主人家则会热情款待,提供点心、糖果、红包等作为回礼,表示辞旧迎新。3.敬天公:正月初九是闽南地区祭拜天公的重要日子。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如红龟糕、发糕、年糕等,并在初八晚上开始准备,直至初九凌晨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全家大小都会净洗身体,换上干净的衣物,上香寿拜天公。4.开正:在正月初一子时(即深夜12点),家家户户会打开大门,燃放鞭炮,称为“开正”或“开春”。这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驱除旧年的不祥之气。5.蒸甜粿:每年正月初九,闽南地区还有蒸甜粿(年糕)敬拜天公的习俗。例如厦门同安区祥平街道凤岗社区岗头里的大笼甜粿,单笼重达720余斤,净高1.3米,非常壮观。6.初三不能登门拜年:根据传统习俗,正月初三被认为是不宜登门拜访的日子,人们通常选择在家里祭祀亡灵,因此初三这天晚起无妨。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对新年的重视和对亲朋好友的祝福,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通过这些活动,闽南人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许和对亲情的珍视。

闽南的春节

1.筅尘日:这是年终的大扫除,人们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和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清洗各种农具和物品。2.敬天、敬神、拜祖先:这是闽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春节礼俗之一。在正月初一早晨,一家人起床后穿上新衣,给家长长辈拜年,长辈会给予红包。闽南人还会在正月初九蒸甜粿(年糕)以敬拜天公。3.除夕围炉:闽南人非常重视除夕夜的家庭团聚,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供奉祖先,供桌上摆满了象征吉祥如意的食物和物品。4.守岁:在除夕夜,闽南人有守岁的习俗,即通宵达旦地熬夜,以迎接新年的到来。5.蒸碗糕:在“筅尘”节之后,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会蒸“碗糕”,这被称为“发糕”。因为“发”在闽南语中是发财、发达的意思,寓意着来年能够发财致富。6.门蔗:在农村地区,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寓意进入佳境。7.初一到十五的活动: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一般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段时间内,闽南人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走亲访友、舞龙舞狮等,整个正月都充满了热闹和欢乐的气氛。8.初三不拜年:根据厦门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三是不能登门拜年的,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这天无客登门,晚起无妨。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示了他们热情、温馨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过年方式。通过这些习俗,闽南人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和对家庭团聚的重视。

闽南拜年是什么时候

闽南地区的拜年习俗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具体来说:1.正月初一:这是闽南人拜年的开始。一家人起床后,穿上新衣,给家长和长辈拜年,长辈会给予红包作为祝福。2.正月初二:被称为“女婿日”,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回娘家拜年。3.正月初三:在厦门等地,初三被认为是不宜登门拜年的日子,人们通常选择在家里祭祀亡灵,谚语中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的说法,意思是初三这天无客登门,可以晚起。4.正月初四至初六:部分地区如惠安北部一带,正月初四会重新围炉过年,初五才开始去别人家拜年。5.正月初九:闽南地区有蒸甜粿(年糕)敬拜天公的习俗,这一天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日子,有些地方甚至比大年初一还要热闹。6.整个正月:闽南人在整个正月期间都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走亲访友、串门互动等,体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总结来看,闽南的拜年习俗从正月初一开始,贯穿整个正月,每个日期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和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