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甘肃回族的风俗,甘肃回族风俗介绍

时间2024-08-06 04:29 参考 会员推荐

甘肃回族的风俗目录

甘肃回族的风俗

甘肃回族风俗介绍

甘肃回族风俗作文400字

甘肃回族怎么样

甘肃回族的风俗

1.节日庆典:开斋节(肉孜节):这是回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标志着斋戒期满。人们会沐浴盛装,到清真寺会礼,并互道“色俩目”,并吃油炸面食和宰牲烹肉作餐。古尔邦节:又称忠孝节,在开斋节后七十天举行。穆斯林在这一天进行沐浴礼拜,互道“色俩目”,并宰牛羊款待宾客或赠送亲友。圣纪节: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和逝世,一般在伊斯兰历3月12日举行。信徒们集会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事迹并聚餐。2.饮食习惯:回族严格禁食猪肉、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以及自死动物、动物血和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所有肉类必须由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后屠宰。日常主食包括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等,常食的面点有馒头、烧锅、花卷、面条、烧麦、包子、烙饼及各种油炸面食。3.服饰:男子四季皆戴白布小帽,身穿白褂,上套青坎肩;女子婚后头盖绿色或青色“盖头”,老妪着白色“盖头”。4.婚丧嫁娶:婚嫁习俗与汉族相似,但没有繁文缛节,新郎新娘由阿訇念“尼卡哈”成全。丧葬时,死者亲属三日不动烟火,停尸两天后,用三丈多白布裹尸,胸前写经文,妇女另着盖头,送葬时由阿訇站“来麻子”表示悼念。5.其他习俗:回族人喜欢饮茶,尤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宝盖碗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等。民间艺术如“花儿”在甘肃、青海等地广为流传,是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莲花山一带流行。这些风俗不仅展示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反映了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甘肃回族风俗介绍

节日与庆典1.开斋节:这是回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伊斯兰历的9月开始封斋,直到10月初见新月为止。在开斋节当天,人们会沐浴净身、穿新衣,并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之后举行宰牲仪式,将所宰牛羊等肉分给亲友邻居及穷人。2.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穆斯林去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人们进行沐浴礼拜,互道“色俩目”,并宰牛羊款待宾客或赠送亲友。3.圣纪节: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日,在伊斯兰历3月12日举行。信徒们集会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事迹并聚餐。4.其他节日:包括法图麦节和阿舒拉节等,这些节日同样体现了回族人民的信仰、文化和传统。饮食习惯回族饮食以面食为主,禁食猪肉、马、驴、骡、狗肉以及一切自死动物和动物血。牛、羊、骆驼及鸡鸭等肉类必须由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后屠宰才能食用。常见的食品有油香、馓子、酿皮、拉面等,节日时还会准备丰富的油炸面食和肉类。服饰特点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通常戴白色的圆帽,女子婚后则戴盖头,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近年来,回族男女青年的服饰与汉族大致相同,但保留了一些传统元素如扎裤腿的习惯。婚嫁习俗回族婚礼非常重视,通常由媒人提亲、说色俩目(定茶),插花(定亲)等程序组成。新郎新娘由阿訇念“尼卡哈”成婚。婚礼上,亲戚朋友会送上礼物祝福。丧葬习俗回族的丧葬习俗带有强烈的伊斯兰教特色。对去世的人称“口唤”或“归真”,表示真主召唤而去的意思。葬礼从简,不搞封建迷信活动,死者亲属三天不动烟火,停尸两天后用白布裹尸,胸前写经文,妇女另着盖头,送葬时由阿訇站“来麻子”表示悼念。文化艺术回族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如象牙雕刻、景泰兰、苏绣、灯彩、刻砖和地毯等传统工艺都很著名。“花儿”是甘肃、青海等地流传的民歌,过去当地回民常用“花儿”控诉黑暗、憧憬未来和倾诉爱情,现在“花儿”增加了新内容,更为回民所喜闻乐唱。生活习惯回族人注重卫生,经常洗澡,并遵循特定的洗浴顺序。他们喜欢饮茶,尤其是盖碗茶,其中八宝盖碗茶代表性,内含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等。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甘肃回族风俗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还展示了其在饮食、服饰、婚丧等方面的独特习俗。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回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甘肃回族风俗作文400字

甘肃回族风俗作文甘肃省是中国回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独特的回族文化。回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体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族的传统节日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重要的三大节日包括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开斋节,又称肉孜节或芦仔节,是回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伊斯兰历九月(来麦丹)期间,凡男子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的回族穆斯林都要封斋一个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饮水进食。一月过后,当伊斯兰历十月初见新月时,便开斋不再封斋。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回族人民为了纪念先知易卜拉欣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一天,信徒们会宰杀牛、羊等牲畜,并将肉分给穷人和亲朋好友。圣纪节则是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而设立的节日,在伊斯兰历3月12日举行,信徒们会集会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事迹并聚餐。除了这些重要节日,回族还有一些其他的小节日和纪念日,如盖德尔节、登霄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回族人民庆祝和祈福的时刻,更是他们展示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在饮食方面,回族有着严格的禁忌。除了禁食猪肉外,还禁食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以及凶猛禽兽和自死的牛、驼、羊等牲畜。回族人禁食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禁食非清真食品。服饰也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达尔、麦赛海袜、准白、礼拜帽、盖头等。男子喜欢穿白衬衫、白布大裆宽松裤、长袍、袍子(准白)、马甲(坎肩),颜色多为白色、毛蓝、黑色。妇女常戴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盖头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盖头显得清新秀丽。甘肃回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活动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这些丰富的文化传统,回族人民传承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甘肃回族怎么样

甘肃的回族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群体。根据多项证据,甘肃省是回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回族人口在全省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及兰州、天水、平凉等地。从历史渊源来看,回族自元朝至清朝初年大量迁入甘肃,并以做生意或百工杂艺为主,逐渐形成了广泛的聚居区域。甘肃的回族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也表现突出。例如,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就是回族文化的重要见证。宗教信仰方面,回族普遍信奉伊斯兰教,这在甘肃尤为明显。伊斯兰教的六大信条深深影响了回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清真寺和拱北建筑在甘肃回族社区中也非常常见,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独特性。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虽然历史上回族农民因繁重的税赋和地主剥削而陷入贫困,但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年来,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回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方面,甘肃回族保留了丰富的民间曲艺,如“花儿”和“宴席曲”,这些民间歌谣极具地方特色。临夏回族博物馆展示了回族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和美食等传统文化。尽管有诸多成就,甘肃回族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在农村地区,由于传统宗教家庭观念限制、身体健康水平欠佳以及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回族女性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部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导致当地人民生活相对贫困落后。总体而言,甘肃回族在历史传承、文化多样性、宗教信仰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政策支持,相信未来甘肃回族能够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