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砍牛送的风俗,砍牛仪式

日期: 2024-08-01 00时 来源 网络

砍牛送的风俗目录

砍牛送的风俗

砍牛仪式

砍牛是什么意思

砍牛送葬

砍牛送的风俗

砍牛送葬是一种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主要流行于广西的白裤瑶和贵州的布依族等民族中。这种习俗在这些民族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白裤瑶的砍牛送葬在白裤瑶的丧葬仪式中,砍牛送葬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孝敬的一种方式。他们认为牛是前辈创业的结晶,因此逝者在天堂也需要耕作劳作,所以要让牛随同逝者一同升天。砍牛前,会先准备一根约2米高的木桩,并用竹圈套在木桩上,然后用铁环拴住牛鼻,以长麻绳系于蔑圈外,使牛能绕着木桩转动。死者家属按男女排着队,每个将手里拿着的谷穗喂牛,拜牛、哭牛。最后由主持砍牛仪式的巫师边撒白米,边念先辈祖宗的名字。整个仪式非常庄严和悲壮,通常会有四方亲友前来参加。砍牛时,两名丧家和外家各出一人担任砍刀手,砍刀要磨至吹毛可断的地步,只能砍牛角后面的牛颈,切忌砍在牛角上。砍牛只能砍三、五、七、九刀,具体砍多少刀由丧家视情况而定,但须是单数。布依族的砍牛送葬布依族的丧葬砍牛习俗同样非常隆重。布依族人民种庄稼自古以来都依靠牛耕作,把丰稔的希望寄托在牛身上。老人过逝后,同样希望在阴间也同人间一样有牛耕地。因此,在丧葬中有砍牛的风俗。贵阳市区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的渡寨村是这一习俗的主要流布地。布依族的砍牛仪式中,砍牛经是一部分重要的文化遗产。这部经典由布依族独创,根据民间传说编写而成,歌词生动含蓄,韵律性强,主要以演唱为主来表达祭祀。整个仪式中,血亲成员都要参加,非常隆重,所砍的牛肉要分给亲戚朋友。其他民族的类似习俗除了白裤瑶和布依族外,其他一些民族也有类似的习俗。例如,水族在丧事中会杀牛祭祀,认为这样可以让亡人在阴间里有牛耕地。苗族也有类似的仪式,通常用于葬礼或祭祖时,请鼓师傅击鼓,并念经。总结砍牛送葬是一种充满传统文化和宗教意义的习俗,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独特形式和内容。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展示了各民族对牛这一重要生产资料的崇敬之情。尽管有些习俗可能显得残忍血腥,但在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砍牛仪式

在壮族的一些地区,每年春耕前都要举行“砍牛绳”的仪式。全寨每户出钱到外地去买一头大水牯牛(黄牛忌用),选择吉日良辰把牛牵到寨旁的大树下,用粗绳将牛的头和脚捆住,由十二个壮汉爬上大树,用绳索把牛吊离地面两三丈高,挂在大树上。砍牛仪式在黔南苗族的丧葬中非常常见。主持砍牛仪式的巫师边撒白米,边念先辈祖宗的功德、死者的经历和后人对死者的怀念等。功德叨念完毕后,砍牛手从舅爷手中接过砍牛刀挥刀砍牛,把牛捆倒后便接牛血倒入预备好的酒中,再用竹简装上牛血洒敬鼓手、敬亲友、敬众人。水族的丧葬中也有砍牛仪式。死者杀牛意味着让她在阴间里有牛耕地。出殡当天早上,丧家要砍牛。先把牛绑住,留下很短的神子,然后进行后续程序。杜寨布依族的丧葬中有砍牛习俗。砍牛经是布依族自古流传的一部经典,根据民间传说,该经起源于远古的食人风时代,是智勇双全的布依族祖先德颍创造的。贵阳市乌当区杜寨布依族的葬礼仪式与其他民族的葬俗礼拜不同,有其独特性和地方特色。白裤瑶的砍牛祭丧仪式是其丧葬仪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整个仪式悲壮、肃穆,祭祀场面气氛凝重庄严。敲铜鼓、喂牛、哭泣等环节表达了对先民早期社会生活的记忆和对舅权的尊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各民族对逝者的悼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及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维护。通过这些复杂的仪式,各民族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未来的希望。

砍牛是什么意思

“砍牛”是指在某些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中,为了纪念逝者并祈求他们在阴间有好的生活条件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具体来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解释和做法:1.瑶族:瑶族的砍牛仪式是白裤瑶的一种习俗,通常在长者去世后举行。这个仪式包括敲铜鼓、唱古歌等步骤,最后由亲属用刀砍牛,象征性地为死者准备阴间的交通工具或耕地工具。砍牛仪式不仅表示富有,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用于砍牛祭丧的牛是死者的化身,牛肉分给参加祭丧的人吃,以超度死者亡灵。2.水族:水族的砍牛仪式通常在出殡当天早上进行,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有牛耕地。具体做法是将牛绑住,留下很短的神子,然后进行砍牛仪式。这被认为是让亡人在阴间能够有牛耕地。3.其他少数民族:如佤族也有类似的习俗,砍牛用于驱邪、送鬼、祈祷免灾。在一些苗族的葬礼中,也会有类似的“交牛”仪式,象征性地告诉逝者送牛人的名字,并通过鬼师唱砍牛曲/敲牛曲来完成这一过程。“砍牛”是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解释和做法,但其核心意义都是为了纪念逝者,并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砍牛送葬

砍牛送葬是一种独特的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主要流行于苗族、瑶族和布依族等民族中。这一仪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宗教意义,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在苗族中,特别是青苗支系的丧葬仪式上,砍牛送葬是流传已久的习俗。其寓意在于让牛与逝者的灵魂一起回到东方祖上的迁徙地。这种习俗不仅表达了对先民早期社会生活的记忆,还增强了民族认同感。白裤瑶族也有类似的习俗,他们认为牛是前辈创业的结晶,应该与前辈结伴同行。砍牛送葬时,四方亲友都前来参加这个庄严的仪式,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孝敬。砍牛前,会先理好一根约2米高的木桩,并用铁环拴住牛鼻,使牛能绕着木桩转动。然后,主持砍牛仪式的巫师边撒白米,边念先辈祖宗的功德,最后砍下牛头并接牛血倒入预备好的酒中,再用竹简装上牛血洒敬鼓手、亲友及众人。瑶族的砍牛送葬仪式同样重要,通常在长者死后假葬或以泥封棺,过一段时间再择吉日正式下葬。仪式包括敲铜鼓、唱古歌、砍牛等环节,旨在超度死者灵魂。在水族的丧葬过程中,出殡队伍一离开孝家时就举行敲马杀牛仪式,整个过程复杂繁纷。杜寨布依族也有类似的习俗,葬礼仪式中必须用布依语念唱砍牛经,这是一部根据民间传说自古流传的经典。这些习俗虽然形式各异,但都反映了各民族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和对逝者的深切怀念。通过这些仪式,不仅表达了对死者的悼念,更是一种共同的祭祖活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