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重阳的起源与风俗,重阳的起源和传说

日期2024-07-30 来源 未知

重阳的起源与风俗目录

重阳的起源与风俗

重阳的起源和传说

重阳的来源简介

重阳的起源与风俗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或“老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起源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1.天象崇拜:据易经记载,“九”为阳数之极,因此“九九”两阳数相重,古人认为这是吉祥的日子。古人在秋季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2.避灾习俗: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导致百姓受苦。桓景寻道除魔的故事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相传在东汉时期,人们在这一天登高避灾,后来这一习俗被广泛传承。3.文化传说:屈原在楚辞·远游中提到“集重阳入帝宫兮”,表明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有记载。风俗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包括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1.登高: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不仅是为了欣赏秋天的美景,也有健身祛病的目的。唐代文人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2.赏菊: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花象征长寿,在重阳期间举办菊花大会、菊花展等活动非常普遍。3.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作茱萸节。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4.饮菊花酒:菊花酒是用菊花酿制的酒,具有延年益寿的意义。陶渊明爱菊之高洁,以菊明志,因此赏菊与饮菊花酒成为重阳的主要节俗之一。5.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平安健康。现代演变现代的重阳节除了保留传统的登高、赏菊、佩茱萸等习俗外,还增加了敬老等内涵。20世纪80年代,重阳节被正式定名为老人节,进一步强调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重阳节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传统节日,也是现代社会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重阳的起源和传说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或老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关于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有多种版本和故事。从起源来看,重阳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楚辞中已有提及。在易经中,“九”被定为阳数,因此九月九日两阳数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吉祥的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最广为人知的是东汉时期的桓景避灾的故事。据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他的家乡突然发生大瘟疫,父母因此病死。为了躲避瘟疫,桓景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了他一把降妖青龙剑,并告诉他九月九日家中会有灾祸,建议他登高避祸。桓景听从仙人的指示,在九月初九带着家人登高,并佩戴茱萸、饮用菊花酒,最终成功避开了灾难。还有其他一些传说和习俗与重阳节相关。例如,重阳节也与轩辕黄帝逸仙之日有关,是中华儿女祭拜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民间还流传着吃重阳糕的传说,这种习俗起源于较早的时期。重阳节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传统节日,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体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愿以及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重阳的来源简介

重阳节的名称来源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而“九”则被定为阳数,并且是极数,象征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因此被称为“两九相重”,故称“重九”或“重阳”。重阳节也与古代的祭火仪式和农作物丰收有关。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便有在秋季庆祝丰收、祭祀天帝和祖先的活动。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之极,两个阳数重在一起,寓意着吉祥和长久。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活动,以表达对健康长寿的祈愿。重阳节的名称和起源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数字和自然现象的独特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