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莆田正月初七

时间 2024-07-13 参考 未知

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目录

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

莆田正月初七

莆田正月初四历史由来

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

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莆田,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尤其在正月初五这一天,有着独特的“过大年”和吃平安面的传统。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莆田人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示了他们对家庭、健康和平安的祈愿。 吃平安面正月初五是莆田特有的“过大年”之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再次庆祝春节,以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其中,吃平安面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平安面”,就是一种寓意长寿和平安的面条,通常被称为“妈祖面”。这种面条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据传,这一习俗已有450余年的历史,由莆仙人民代代相传。 做大岁除了吃平安面外,正月初五还有“做大岁”的传统。所谓“做大岁”,是指在这一天重新过一次大年三十的仪式。这一习俗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由于倭寇侵扰,村民在大年三十被迫逃难,等到风平浪静时已是初二。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莆田人在正月初四和初五重新过一次年,形成了独特的“五日岁”。 红白相间的春联莆田的春节还有一个特别的特色,那就是红白相间的春联。在大年三十贴上大红春联后,到了正月初四和初五,人们会将白联覆盖在红联之上,形成独特的白额春联。这种做法既表达了对亲人的哀思,又体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民间传说与抗倭精神莆田的这些习俗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抗倭精神。据传,在明嘉靖年间,莆田地区曾遭受倭寇的侵扰,许多村民为了保护家园而战死沙场。为了纪念这些英雄,乡里人定下了正月初五为悼念日,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 结语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不仅是对传统的一种延续,更是对家庭、健康和平安的一种祈愿。无论是吃平安面还是做大岁,亦或是红白相间的春联,每一种习俗都承载着莆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独特的风俗使得莆田的春节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温暖和归属感。

莆田正月初七

莆田正月初七:千担万盘闹元宵在莆田,正月初七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三江口镇芳山村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元宵节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前来参与。芳山村的挑盘担过元宵习俗已有46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抗倭之战期间,当时村民挑着盘担慰问抗倭戚家军,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元宵节庆祝方式。 莆田正月初七:人日节的由来与习俗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戴人胜、吃七宝羹和面条,并登高赋诗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29]]。莆田地区虽然主要以闹元宵为主,但人们也通过各种形式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祝福。 莆田正月初七:连续七场打铁花表演除了传统的挑盘担活动,莆田还在城厢区绶溪公园卵石沙滩举行了连续七场的打铁花表演。每晚7:30至9:00,观众可以欣赏到震撼人心的打铁花表演,同时还有水幕电影助兴。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视觉盛宴。 莆田正月初七: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莆田的元宵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挑盘担和打铁花表演,近年来还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例如,在江东村举行的垒桔塔活动,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这种创新的庆祝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莆田正月初七:文化传承与创新莆田的元宵节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活动,更是当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莆田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向外界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传统的挑盘担还是现代的打铁花表演,都让莆田的元宵节充满了无限可能和活力。莆田正月初七的元宵节活动丰富多彩,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现代的创新元素。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莆田正月初四历史由来

莆田正月初四历史由来 历史背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侵犯福建,占领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晚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城内被焚毁殆尽,军民被杀害达万余人。 “做大岁”的起源由于倭寇的入侵,莆田百姓四处逃难,无法在春节期间团聚过年。直到次年正月初一,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打败倭寇后,莆田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和团聚,民间相约在正月初四过一次“大年夜”,即“做大岁”。 民俗活动在正月初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围炉团圆,进行各种庆祝活动。村里往往由具有威望的长者组织莆仙戏演出、藤牌舞等传统节目。还有迎灶神、接五路财神等习俗,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万事如意。 饮食文化正月初四的饮食也十分丰富,家家户户会一起吃“折箩”,这是一种将过年这几天吃剩下的饭菜、配料集合在一起的大杂烩。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节俭的精神,也寓意着团圆和丰收。 结语莆田正月初四过大年的习俗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段惨痛历史。通过“做大岁”的方式,莆田人民不仅纪念了抗倭胜利,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至今仍深深植根于莆田人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