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简介风俗,仫佬族的简介
仫佬族简介风俗目录
仫佬族简介风俗

仫佬族概况
仫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他们自称“伶”或“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民族语言为仫佬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婚姻习俗
仫佬族的婚姻习俗较为独特,过去盛行父母包办的早婚,少数通过“走坡”恋爱结婚。婚后女子通常不住在男方家,而是回到父母家帮忙生产劳动和服侍长辈,只有在农忙和节日时才回夫家住几天,直到怀孕生孩子后才长住夫家。仫佬族还有认大树、大勒蓬(荆棘丛)、大石头为契爸契娘的习俗,认为这些自然物也有灵,可庇佑儿女健康成长。
节日文化
仫佬族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除了与汉族、壮族共同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外,还有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如依饭节、走坡节等。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每10年中分别3次于农历立冬时节举行,意为“向祖先还愿”。
服饰特点
仫佬族的服饰风格素朴简约,崇尚青色。他们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布料。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晾干,再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宗教信仰
仫佬族信仰多神,十分复杂,有家神和外神两种。这是由于过去科技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和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现象迷惑不解,于是把美好、善良的愿望寄托于鬼神的意志。如今仫佬族地区信教的群众已经很少了。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仫佬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仫佬族的简介

仫佬族的起源与发展仫佬族源于古代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群,秦汉时称为骆越、西瓯部族。宋以前被包括在僚族的泛称之中。元时被称为木娄苗、木娄,明以后称为伶、姆佬。1956年2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认仫佬族为单一民族。语言与文化仫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称为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通用汉字。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仫佬族的艺术丰富多彩,包括戏剧、舞蹈、绘画与雕刻等。清代在仫佬族地区主要是以彩调为主。节庆与风俗仫佬族有着丰富的节庆文化,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依饭节”,这是仫佬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依饭节”期间,仫佬族人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仫佬族还有端午节、牛王节、婆王节等多个传统节日。人口分布与社会生活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仫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保护与发展现状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是仫佬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具体体现。目前,仫佬族的许多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依饭节传承的文化空间逐渐缩小,亟待抢救、保护。
仫佬族简史

仫佬族的起源与发展仫佬族源于古代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群,秦汉时称为骆越、西瓯部族。宋以前被包括在僚族的泛称之中,元时被称为木娄苗、木娄,明以后称为伶、姆佬。1956年2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认仫佬族为单一民族。仫佬族的文化特色仫佬族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地方特色。他们的音乐、舞蹈、山歌、节庆、饮食和传统习俗等方面都展现了这个民族的活力和魅力。仫佬族的饮食文化主要以稻米为主,逢年过节有包大粽粑的习惯。仫佬族的社会结构与风俗习惯仫佬族村寨多是由同姓的父系血缘关系组成,一姓一寨或一姓数寨。他们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民歌种类很多,有酒歌、情歌、古歌、地名歌、祭祖歌、姊妹歌、姑妈歌、苦歌等。仫佬族的历史沿革根据历史记载与传说,可以推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罗城一带地区。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继续设立流官,社会结构逐渐稳定。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发展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是仫佬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具体体现[[29]]。仫佬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依饭节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饭节是仫佬族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仫佬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
仫佬族又叫什么族

仫佬族的起源与发展仫佬族源于古代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群,秦汉时称为骆越、西瓯部族。宋以前被包括在僚族的泛称之中。元时被称为木娄苗、木娄,明以后称为伶、姆佬。1956年2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认仫佬族为单一民族。仫佬族的语言与文化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南语、侗语非常接近。由于仫佬族人民与汉、壮族人民交往密切,仫佬语中吸收了不少汉、壮语词汇,绝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话。仫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仫佬族的社会结构与习俗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或“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汉、瑶、苗等民族交错居住。仫佬族的历史沿革仫佬族远古祖先同其他民族的祖先一样,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1958年在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旁的洞穴发掘出来一个缺下颌骨的完整的头骨和4个胸椎、5个腰椎、5段肋骨等,属于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仫佬族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奉佛教,还有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的尊重。仫佬族的现代发展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数据显示,2010年末,有常住人口17.2万人(户籍人口19.3万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