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穷的风俗,送穷有什么讲究
送穷的风俗目录
送穷的风俗

送穷是中国民间在正月初六的一种岁时风俗,旨在祭送穷鬼(穷神),迎接财富和好运。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具体来说,送穷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打扫卫生: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大扫除,清理垃圾和废弃物,寓意将贫穷和晦气扫出门外[[5]]。
2. 送走纸人:有的地方会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或“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然后送门外燃炮炸之[]。
3. 放鞭炮:在店铺开张时,放鞭炮象征生意红红火火、大吉大利[[4]]。
4. 弃破衣:丢弃破烂衣物,象征摆脱困境[[7]]。
5. 祭拜穷神: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如剪纸人、扫地等,以期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迎来好运和财富[[14]]。
送穷的日期也有多种说法,除了正月初六,还有正月初五、正月二十九、正月最后一天等多种说法[][[9]][[10]]。例如,在正月初五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或“五穷娘”,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送穷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9]][[10]][[17]]。
送穷有什么讲究

送穷是中国民间在正月初六的一种岁时风俗,旨在祭送穷鬼(穷神),迎接财富(财神)。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与颛顼之子——穷鬼的传说紧密相连[[5]]。以下是送穷的一些具体讲究和习俗:1. 具体仪式:送穷神的过程中有具体的仪式。例如,北方地区会提前煎好饼,点燃蜡烛,摆放其他的贡品,燃烧纸钱,点上蜡烛,口中祈祷让穷神上路,将穷神好好送走[]。2. 清扫卫生:在送穷鬼的当天,无论南北都会进行一个仪式,那就是里里外外打扫卫生。在正月初六之前很多家庭都有不扔垃圾的习惯,预示着财富不外流。到了送穷神的当天则相反,人们需要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之后再将所有的垃圾都倒出门,预示着将晦气和霉运统统都赶走[]。3. 清理厕所:民间有一种说法,送穷神的当天要清理厕所,因为厕神会来检查,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干净,可能会触犯神灵,导致穷鬼赖着不走,到时候一整年的运势都会很差[]。4. 吃各种小吃:送穷鬼这一天,我国各地都有吃小吃的习俗[]。5. 摆桔子:商家为了讨一个好彩头,会在档口放一个盆,然后在盆中装满颜色鲜艳的大橘子,既有红红火火之意,也有“吉”多的内涵[]。6. 送穷的方式:简单的只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完事,复杂些的则要用纸剪一个小人(穷媳妇)送走,甚至还要让她背个装了垃圾的纸袋送在门外;更有破五饱食或汲水满瓮的,称“填穷”,或者把别人家的“穷媳妇”拿走,称“得富”[[9]]。7. 忌讳:有些地方在送穷时会有忌讳,例如不外借东西,以免新的一年中财运外泄[[27]]。8. 文化意义:送穷神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年俗文化习俗,它更多的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送穷神”的仪式中,人们寄托了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期待,希望能够摆脱贫穷,过上富裕的生活[[15]]。通过这些讲究和习俗,送穷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期待的表现。
送穷的寓意

送穷的寓意主要是祭送穷鬼(穷神),迎接财富(财神)。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与颛顼之子——穷鬼的传说紧密相连[]。送穷的目的是将贫穷、困苦和不幸送走,以期待新的一年里能够迎来财富、好运和吉祥[][]。通过打扫卫生、送走纸人、放鞭炮等方式,人们寓意将贫穷和不幸送走,迎来好运和财富[]。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送穷的来历故事

“送穷”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岁时风俗,主要在正月初五、正月初六或正月二十九等日子进行。其来历和故事有多种版本,但都反映了人们对辞旧迎新、摆脱贫困的美好愿望。根据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的记载,传说中的穷鬼是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喜欢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有人送给他新衣服,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被称为“穷子”[]。相传,穷鬼在正月晦日死去,宫中葬之,并相谓曰“今日送穷子”[][[5]]。韩愈在其送穷文中也提到这一习俗,描述了人们在正月晦日将穷鬼送走的情景[[9]][[20]]。还有一些地方的传说与“送穷”有关。例如,在新丰县,年初三被认为是“送穷”的日子,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将垃圾集聚在火堆头烧香点炮送穷[]。而在河北地区,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也是“送穷”的日子,人们通过送穷鬼、弃破衣、供煎饼等方式来寄托辞旧迎新的美好希冀[[6]]。“送穷”这一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苦,迎接新年的美好愿望。无论是通过送穷鬼、弃破衣还是其他形式的庆祝活动,都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