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瑶族的传统风俗,瑶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2024-07-03 04:30 来源 共享网站

瑶族的传统风俗目录

瑶族的传统风俗

瑶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瑶族的民俗民风

瑶族的风俗和节日

瑶族的传统风俗

瑶族的传统风俗丰富多彩,涵盖了节日、服饰、婚嫁、饮食等多个方面。

在节日方面,瑶族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例如,“耍歌堂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瑶族自治县的隆重节日,意为庆丰收[]。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尝新节”是瑶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瑶民会采摘早熟的粮食、磨豆腐过节,并载歌载舞庆祝丰收[[4]][[22]]。还有“盘王节”,这是瑶族人民祭祀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13]][[14]]。还有“祝著节”,又称“祖娘节”或“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举行的节日[[6]][[21]]。

在服饰方面,瑶族服饰式样多样,男女普遍以宝蓝布做衣服,妇女服饰分平装和盛装两种;男子常佩刀、箭、枪,作为狩猎防身的工具[][[19]][[26]]。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15]][[26]]。

在婚嫁习俗方面,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后互相赠送信物,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情况[[7]][[12]][[23]]。

在饮食方面,瑶族油茶习俗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8]]。

瑶族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度戒”成人礼、丧葬习俗等[[27]][[30]]。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瑶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社会习俗而闻名。以下是瑶族的风俗及特色介绍: 瑶族的服饰非常精美,以蓝黑色为主色调。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欢穿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女子则喜欢穿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6]]。 瑶族的婚姻风俗较为自由,男女青年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后互相赠送信物即可结婚,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的情况[[16]]。瑶族的婚嫁习俗有着自己浓厚的民族风采,如巴马瑶族定亲俗仪,是专门用来表达婚礼事宜的一种习俗[[18]]。 瑶族的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他们通常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少部分居住在平地[[11]]。 瑶族人民信奉盘瓠为祖先,总称为“盘瑶”或“盘古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习俗和信仰[[5]]。 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著节”、“耍望节”等[[4]]。其中,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喜欢唱歌和跳舞。他们的歌舞形式多样,如“耍歌堂”、“长鼓舞”、“八排瑶族婚俗”等[[8]][[13]]。瑶族人民还喜欢打铜鼓、赛陀螺、射弩等活动[[4]]。 瑶族的丧葬习俗与汉族有所不同,实行土葬,有的地方还进行二次葬[[22]]。 瑶族男女都喜欢蓄长发,尤其是红瑶支系的妇女,她们的服饰以红色为主调[][[19]]。瑶族还保留着传统的竹竿舞、竹雕、双狮闹元宵等文化活动[[10]]。瑶族的风俗及特色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地理环境适应能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瑶族的民俗民风

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民俗民风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下是对瑶族民俗民风的详细介绍: 瑶族的服饰非常精美,以蓝黑色为主色调。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欢穿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的瑶寨男子喜欢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的瑶族男子则喜欢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用红布帕包头[]。妇女则喜欢穿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5]][[14]]。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和红薯为主[]。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瑶族的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他们的居住环境通常依山傍水,村寨四面环山,风光旖旎[[10]]。 瑶族的婚姻风俗独特,称为“嫁女又嫁郎”[]。这种习俗体现了瑶族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关系的维护。 瑶族人民信奉盘瓠为祖先,总称为“盘瑶”或“盘古瑶”[]。他们有着丰富的祭祀文化,每月的第一日称为“朝”,每年共十二次。逢朝日,瑶族人有祭祖、祭拜自然的习俗,尤其是二月朝和十月朝最受重视[[9]][[11]][[13]]。 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盘王节、尝新节等。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盘王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瑶民汇聚一起,载歌载舞,庆祝丰收[[26]][[27]]。尝新节则是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瑶民采摘早熟的粮食、买肉、磨豆腐过节,并载歌载舞,以此来庆祝当年的大丰收[[22]]。 瑶族人民喜欢唱歌,尤其是堂歌[]。乳源瑶歌大约形成于500年前,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流行于乳源瑶族各个山寨之间,是当地少男少女成长的必修课程[[20]]。 瑶族人民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典型的待客礼仪包括“挂袋子”与“瓜箪酒”,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17]]。 瑶族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猴鼓舞(玖格朗),这是流传于瑶山白裤瑶的传统舞蹈[[7]][[15]]。瑶族的传统物质文化也非常丰富,包括各种生活工具和工艺精品[[29]]。瑶族的民俗民风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独特的习俗和信仰使得瑶族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民族。

瑶族的风俗和节日

瑶族的风俗和节日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民族节日,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节日1. 盘王节:这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流行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的瑶族人民居住地。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7]]。盘王节也被称为“做盘王”、“还盘王愿”或“跳盘王”,是瑶族纪念始祖盘王的盛大传统节日[[10]][[13]]。2. 耍歌堂节:又称“耍望”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的隆重节日。耍歌堂是瑶语译音,意为庆丰收,也是青年男女对歌觅友的节日[]。3. 晒衣节:每年旧历六月六,广西桂平县的盘瑶要隆重地欢庆一年一度的晒衣节[]。4. 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是瑶族的尝新节,节日这天,瑶民采摘早熟的粮食、买肉、磨豆腐过节,并载歌载舞,以此来庆祝当年大丰收[[6]][[20]]。5. 祝著节:又称“祖娘节”、“达努节”、“瑶年”或“廿九节”,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民俗文化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节日以祭祀祈福、打铜鼓、打陀螺、射弩、唱细歌等活动为主[[11]]。6. 功德节:也称“做功德”,是瑶族的传统祭祀节日,主要流行于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村寨,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17]]。7. 干巴节:蓝靛瑶人(瑶族支系)都要欢度干巴节,为了过好节,他们从农历二月下旬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打猎或捕鱼[[19]]。8. 瑶人节:农历正月十五(2月23日)是广西平乐县大发乡四冲村和福瑶村雷、王、李3个姓氏4000多名瑶族同胞的节日。节日里,三姓瑶胞舞龙舞狮聚集到盘古庙前,唱瑶歌,跳长鼓舞[[5]]。 风俗习惯1. 服饰: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女子则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22]]。2. 婚嫁习俗:瑶族的婚嫁习俗有着自己浓厚的民族风采。巴马瑶族定亲俗仪是瑶族在说亲时专门用来表达婚礼事宜的一种习俗[[24]]。3. 待客礼节:瑶族人民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典型的待客礼节包括“挂袋子”与“瓜箪酒”[[27]][[29]]。4. 禁忌:瑶族有许多禁忌,例如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等[[25]]。这些风俗和节日不仅展示了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反映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