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风俗习惯,甘肃的民俗民风
甘肃人风俗习惯目录
甘肃人风俗习惯

甘肃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涵盖了饮食、节日、婚姻等多个方面。
在饮食方面,甘肃人以面食为主,面食品种类繁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例如,武威的“三套车”由凉州饧面、腊肉和冰糖红枣组成[[25]]。甘肃菜一般多采用辣椒、花椒、芥末等调料,口味偏酸辣[[12]]。庆阳地区的饮食文化也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等杂粮[[19]]。
在节日习俗方面,甘肃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例如,腊八节时,武威地区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并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春节期间,兰州地区习惯在元宵佳夜举行破字猜谜活动,内容多为创作与传统相结合[[17]]。端午节时,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等全国性习俗外,甘肃各地还有插杨柳、挂香囊等地方特色活动[[16]]。
在婚姻风俗方面,甘肃的婚姻礼俗大体遵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传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有一些新的现象,如催妆、谑郎、新妇乘鞍等[[4]][[5]]。秦汉时期的婚姻礼俗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并且强调婚礼的重要性[[8]]。
甘肃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和表演形式。例如,社火是甘肃最古老的风俗之一,融合了多元的传统仪式与艺术表演形式,成为民间年节必不可少的演艺活动[[9]][[10]]。陇南地区的“弦子会”和甘南地区的葫芦丝演奏等活动也展示了甘肃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民的热情才艺[]。
甘肃的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还展示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互动[[13]][[14]][[24]]。
甘肃的民俗民风

甘肃的民俗民风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甘肃人以憨厚朴实、热情豪放、勤劳善良著称,待人热情,对新事物接受较快,珍视家庭和亲情,尊重长辈和传统[]。甘肃的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既有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有现代元素的融合。例如,甘肃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在端午节期间,甘肃各地家家户户会在门头插上艾草、柳条或沙枣花,以驱虫避害[[4]]。甘肃的民俗文化还包括多民族交流交融的结果。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的风情浓郁,白马藏、雪山蒙古等民俗民风独具魅力[]。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已有多项民俗文化被列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甘肃的春节习俗也非常独特。兰州的社火表演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角色和出场顺序都有讲究,寄寓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17]]。初一的早饭讲究吃臊子面,含有“福寿延年”的寓意[[15]][[22]]。甘肃的社火文化也是一大特色,社火起源于祭祀,是社祭的演变形式,有祝福之意,指在节日里的各种杂戏、杂耍表演[[7]]。兰州的太平鼓、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节目深受市民喜爱,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24]]。甘肃的民俗民风不仅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还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和现代元素的结合,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