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龙舟的风俗,端午习俗

来源 用户推荐 时间2024-02-05 20时

龙舟的风俗目录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习俗

赛龙舟的民间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称呼和习俗最多的传统节日。

这是端午节的习俗。

一、龙舟竞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传说起源于古时,楚国人惜贤臣屈原投江而死,许多人划船追救。

他们争先恐后地追到了洞庭湖。

之后每年的5月5日都划龙舟来纪念。

人们划龙舟驱散河中的鱼,以免吃屈原的身体。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就有龙凤船。

赛龙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借助龙的神威,祈福、辟邪。

二、端午吃茶>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玉米”、“筒粽”。

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端午节早晨,家家户户吃粽子纪念屈原。粽子是前一天包,晚上煮,早上吃。

包粽子的主要是河塘边丰富的嫩苇叶,有些地区也有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状是三角形,一般根据馅料,包着糯米的叫米粽,米里掺了红豆的叫红豆粽,掺了红枣的叫红枣粽,俗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早中”,所以吃枣粽的人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在科举考试当天早上要吃枣粽,现在中学、大学入学考试那天早上,家长也会做枣粽给考生吃,祈求考生考上好学校。

吃端午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兴盛不衰,已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三、挂上艾绒>

民谚有云:“清明柳,端午艾。”

端午节插艾草和菖蒲是重要的节日之一。

家家户户扫庭院,把菖蒲、艾草插在门眉上,悬于堂中。

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做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女争相佩戴,以除瘴气。

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要扫庭院、挂艾枝、挂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

四、佩带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有芳香的药草,气味芳香,具有驱虫、驱瘟、防病的功效。

端阳以四色线系腕,并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而成。

香囊又称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放入香料,用五色丝线包裹,或用彩色绢或布包裹棉花,掺有川芎、白芷、芩芩、丁香、艾蒿、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药粉,下面是红、绿、青垂下蓝、紫的穗。抹在胸前,有一股很香的味道。

传说儿童在端午节佩带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

香囊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串成一串,色彩缤纷,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年轻男女用香囊来表达爱情。

五、祭奠祖先。

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祖先,类之本;

天地是生命之本,祖先是人类之本,祭祀祖先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民间认为,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应该恭敬地祭拜。

因为祖祖辈辈的“在天之灵”,总是关心和注视着后代子孙们,尘世的人通过祭祀来报效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一片艾叶,渗透友情的芬芳;一条龙舟,打出热情高涨;一个粽子,包裹着生活的蜜糖;最后祝你和家人生活愉快。

端午习俗

中国民间庆祝端午节比较盛大,庆祝活动也很丰富,从早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才结束。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多种形式: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为惜贤臣屈原投江而死,许多人划船追救。

大家争先恐后地跑到洞庭湖,哪里都看不到了。

之后每年的5月5日都划龙舟来纪念。

借龙舟驱散河中的鱼,以免鱼吃屈原的身体。

竞渡的习俗,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玉米”、“筒粽”。

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儿童佩带香囊端午节佩带香囊,虽然有驱邪的意思,但实际上是为了装饰衣襟。

香囊里有朱砂、雄黄、香药,外购用绸布,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弦扣在索上,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串成一串,色彩缤纷,玲珑可爱。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

端午节插艾草和菖蒲是重要的节日之一。

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把菖蒲和艾蒿插在门眉上,挂在堂中。

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做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女争相佩戴,以除瘴气。

5.挂荷包系五色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色。

因此,节日早晨,家家户户的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线。

系线的时候,禁断的孩子会开口。

五色线不能随意折断或丢弃。夏天的第一场大雨和第一次洗澡的时候,请把它扔到河里。

据说戴着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蝎子的毒。如果扔到河里,疫病和疾病就会被冲走,这样就能保证孩子的健康。

赛龙舟的民间习俗

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各地形式多样的龙舟竞渡为其增添色彩。

赛龙舟除了比赛外,主要还有以下传统习俗:

一,献龙首

每年的5月1日是龙舟下水的日子。

一大早,人们敲锣打鼓,放鞭炮,焚香,祈求取得好成绩,更祈愿政通人和。

每条龙舟都要经过这样的祭祀仪式后,把龙首安在龙舟上,龙舟才算正式下水。

二,龙舟收尾

一点天庭,吉星高照,运入脑中;两点鼻,是和谐幸福,万家平安;说三点好处,老笑,大吉;四时龙角,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眼,为我们龙舟,带来吉祥,吉祥健康。

在全国各地,举办前或下水时多为龙舟点睛。

“龙舟点睛”一词来源于“画龙点睛”,寓意平安吉祥。

三、鼓点要有节奏

在龙舟比赛中,每条龙舟前都有一名鼓手根据音乐和喇叭的声音来敲节奏。这个鼓不是纯粹为了活跃气氛,鼓的节奏是为了控制划龙舟时桨的节奏。

要想划得漂亮,就要听鼓声,掌握节奏,跟着鼓声一起划,力量才会集中,速度才会加快,才能让各龙舟参赛者体会到团结协作的意义。

四、参与者

龙舟赛已列入国际体育项目,分男女组进行,而民间活动,则几乎全是青壮年男子的舞台。

船头举旗,队长举号,船尾击鼓,两排男子合力划桨,争先恐后地乘风破浪。

五、过程。

赛龙主要有分起龙、招景、应景、赛龙、藏龙、散龙等。

传统的龙船是用像坤甸木一样密度大的木头制作的,因为一晒就会破裂,所以用湿的河泥包着保管。

起龙,是深挖河涌池泥水中的龙舟,清洗,风干。

龙船“起来”后,首先要清洗淤泥,检查船体是否破裂或变形,然后拧紧“龙筋”,使船体更加坚固,接着再涂油。

然后长老用毛笔取公鸡鸡冠上的几滴血,与朱砂混合,成为龙船的点睛之笔。

龙头好像醒了似的,闪闪发光。在植物的枝条和叶子上沾水撒在上面,祈求吉利。这被称为“龙与水”。

这时,祠堂门口摆放着事先采摘的4个绿色稻苗,寄托着人们五谷丰登的愿望。最后,龙的头和尾被抬出祠堂,与龙身汇合。

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从海的一头到另一头坐龙船,进入海中反复划行,脱龙舟的准备就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