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除夕的来历和风俗,除夕的来历

发布 2024-09-17 12时 参考 未知

除夕的来历

除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其来历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传说,古代有一只名为“夕”的恶兽,每逢腊月底,便会出来祸害乡邻。为了躲避夕的侵害,人们纷纷整理衣物,扶老携幼,躲避到竹林中。有一年,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一个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看到人们在伐竹就会离开。孩子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大家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当夕再次来袭时,孩子吸引了夕的注意,村民们纷纷往火里扔碎竹节,夕被吓跑了。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而这一天也成为了除夕。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的风俗习惯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夜饭:除夕夜,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习俗。年夜饭的菜肴丰富多样,寓意着来年的吉祥如意。南北各地的年夜饭各有特色,如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

贴春联:春联,又称门联,是春节期间特色的装饰之一。春联的内容多为吉祥话语,寓意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贴春联的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九或除夕。

守岁:守岁,即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据传说,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每逢除夕,禹母都会熬夜燃放爆竹,解除思儿情结。当地百姓看到禹母如此思念儿子,也跟着禹母熬夜、燃爆竹,寄托自己对大禹的思念。久而久之,除夕熬夜、燃爆竹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燃放爆竹:燃放爆竹是除夕夜的重要习俗之一。据传说,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为了驱赶年的侵害,人们发明了燃放爆竹,以此来驱赶年的威胁。

祭祖:除夕夜,人们还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挂灯笼:挂灯笼是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之一。灯笼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除夕的文化意义

除夕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重视,对祖先的尊敬。

在除夕夜,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习俗,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对未来的期待。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除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历和风俗习惯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除夕这一节日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