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怒族 风俗,怒族简介

来源 共享网站 时间: 2024-09-16 08:04

怒族简介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原碧江县)、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由于长期与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民普遍通晓傈僳语。目前,怒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解放后主要使用汉语。

服饰习俗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则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男女都注重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生活习俗

怒族主食为玉米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节日习俗

怒族过年风俗节前,怒族村寨各家各户忙着杀猪、糯米粑、酿咕嘟酒(用玉米面发酵制成)。年三十,家家户户洒扫庭院,清除脏物迎接新年。除夕晚上,吃年饭前,将玉米花、饭菜等食物放置于堂屋火墉的三脚架中,三角架的三只脚上方要摆上三杯酒和三片肉,家中男女老幼举行那作莫仪式,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初一至十五,村寨里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打粑粑是男青年们最为喜欢的项目。一方将粑粑和肉挂在村外的树上,另一方则用弩弓射,粑粑或肉归射中者;双方互相比赛,试试谁的弩艺更高。女青年们则比赛谁荡的秋千最高,怒族称为打秋千,荡得最高的姑娘,其勇气也就是最大。村中大辈则喜欢集在一块,一边饮酒一边唱民歌,内容多为叙述本民族历史及传说中的英雄,时间长的可达几天几夜。夜幕低垂之时,青年男女全都聚在广场上,点起篝火,伴着达比亚(琵琶)和口弦的乐声,跳起欢快、粗犷的怒族舞蹈,通宵达旦。

丧葬习俗

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怒族改行土葬与人们的灵魂观念密切相关。相传过去有个叫亚内的妇女死了,焚尸时没有烧透,七天后她的灵魂带着满身烧焦的疤痕去看家人,把自己的孩子吓死了,从此怒族人就改火葬为土葬。有代表性的怒苏人的丧葬礼仪可分为以下四个程序:竹号报丧、敬酒吊丧、举行葬礼、安葬。

婚俗

怒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岁以上才提亲,看重哪家的姑娘后,由能说会道者上门提亲。得到女方同意后,举行订婚仪式。婚后,男子到女方家,在各种待遇上是平等的,可以不改变姓氏。不仅家庭成员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