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霜降的民间风俗,霜降节气的由来和风俗简单

日期 2024-09-15 10时 参考 网络

霜降: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到来。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便是霜降节气。在这一天,气温逐渐降低,露水凝结成霜,预示着天气将变得更加寒冷。

霜降的来历与民间传说

霜降的来历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也提到:“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节气代表着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关于霜降的民间传说,各地都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地方认为,霜降这天要吃柿子,否则冬天嘴唇会裂开;有的地方则认为,霜降这天要吃鸭子,以补身体,迎接寒冷的冬季。

霜降的传统习俗

霜降时节,各地民间都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赏菊饮酒

霜降时节,菊花盛开,各地纷纷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

吃柿子

在霜降时节,吃柿子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有的地方认为,霜降这天要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则认为,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登高远眺

古时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还可舒缓心情。

进补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等食俗。

霜降节气的地域特色

霜降节气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特点。

闽南:吃鸭子

在闽南一带、台湾地区,霜降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北方常说的“贴秋膘”。闽南有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充分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都会卖得非常火爆。

广西:吃牛肉

广西玉林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广东:送芋鬼

在广东地区,霜降这天,小孩会以瓦片垒梵塔,在塔里放柴点燃,待到瓦片烧红后,毁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随后将瓦片丢至村外,称作送芋鬼,以辟除不祥,表现了人们朴素的吉祥观念。

北方:登高

在北方,霜降时节,人们喜欢登高远眺,欣赏秋天的美景,同时锻炼身体,迎接寒冷的冬季。

结语

霜降节气,不仅是一个天气变化的标志,更是民间习俗的传承。各地独特的霜降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个季节,让我们共同感受霜降的魅力,传承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