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 葬 风俗,上林丧事风俗
上林 葬 风俗目录
上林 葬 风俗

上林葬风俗:独特的二次葬习俗
上林葬,主要流行于广西上林一带,是壮族的一种独特丧葬习俗。其特点在于二次葬:人死后,首次葬于木制棺材中,称为“长墓”或“新墓”,此时人们认为死者只是沉睡,尚未真正死去。三年之后,尸体腐化留下骨头,称为“净骨”,此时人们认为死者才真正死去。于是进行第二次葬,将净骨拣出安放在陶罐里,再选取坟山宝地埋藏,即祖墓。
二次葬非常讲究风水,需请风水先生选定坟的位置、风向及下葬的时辰。广西壮族的丧葬习俗还包括报丧、洗礼、入殓、停丧和出殡等环节,均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
上林丧事风俗

广西上林地区的丧事风俗独特且丰富,涵盖了从报丧到出殡的一系列仪式。具体如下:
报丧与洗礼:家中有人去世后,家人会立即燃放大炮竹报丧,并请道公来做道场。之后,族内男女会自动前来帮忙,进行洗礼,包括给死者擦洗身体、换上新衣服等。
入殓与停丧:由道公择定吉时,举行入殓仪式,将死者放入棺材。停丧日期视家庭贫富而定,期间孝男孝女需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
出殡:出殡日子由道公定,多在下午。出殡时,有亲属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道公敲锣打鼓开路,亲友送葬队伍跟随。到达墓地后,进行下葬仪式。
这些风俗体现了上林地区对丧事的重视和对死者的尊重12。
上林 坟墓

上林县的坟墓文化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悠久的古墓,也有现代祭扫的烈士墓,体现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之情。
上林县境内存在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墓,如巷贤镇苏仁村石廖庄后山发现的双棺并葬古墓,其独特的墓葬结构和风俗,为当地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1。
上林县还有多处抗日将士墓,如大丰镇里丹街和皇周村新安庄的合葬墓,这些墓葬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英勇将士的壮烈殉国,是民族英雄的象征,每年都有网友和当地居民前来祭扫,以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怀念2。
上林县还注重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的活动,通过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默哀等方式,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精神3。
上林古墓

广西上林县拥有多处古墓群,其中包括清代和嘉庆时期的古墓。这些古墓群分布在塘头岭等地,涉及潘氏、李氏、韦氏等家族的祖墓。其中,潘氏的墓葬有乾隆四十九年和道光五年葬的,李氏的墓葬是道光年间葬的,墓主人是嘉庆年间的郡庠生,曾任广西灌阳县儒学导师。韦氏的古墓群则有嘉庆三年的墓葬,碑联寓意深远,横额“亘古常新”表达了从古至今都不觉过时或陈旧的美好愿望。上林县还有其他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如智城城址、石门龙母圣殿等,这些都体现了上林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