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春节丧事风俗,湖北丧事的全部过程
湖北春节丧事风俗目录
湖北春节丧事风俗

1.送终:病人弥留之际,家人需守护在其身旁,称为“送终”。这一环节体现了对逝者的最后关怀和孝道。2.入殓:病人去世后,首先放一秤杆于其右手上,然后请帮忙装殓的人为之梳洗、穿寿衣。入殓过程中,通常由丧家长子率全家亲属到门前附近水溪或水塘取水(谓之向水龙王“买水”),为死者淋浴、梳洗、更换衣服。3.守灵:丧事办理期间,通常设有灵堂,亲友会前来吊唁并守灵。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杠上人”守夜的习俗,即亡人摊放三天方可出殡。4.出殡:出殡是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般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红毡,沿途撒纸钱,意为送过路钱,并鸣爆竹以示尊敬。出殡时,孝子会穿孝服,扶柩而行,亲友邻居也会参与击鼓、唱歌、跳舞等仪式。5.安葬:选择墓地时,有时会请风水先生进行选择和布局。入葬前,先请风水师按山形“龙脉”挖坑,并进行一系列仪式如焚香、烧纸等。6.祭祀:春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丧葬中也有特定的祭祀活动。例如,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坟墓进行祭扫,献上蜡烛、香和鞭炮等。7.报七:在丧事结束后,通常会有“报七”的仪式,即每七天为一个周期,直至第七个七日结束。期间会有各种祭奠活动,如烧纸、献茶献饭等。8.除灵:整个丧事活动结束后,通常会举行除灵仪式,标志着丧事的正式结束。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湖北地区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尽管现代社会提倡简办丧事,但在湖北许多地方,传统的丧葬习俗仍然根深蒂固,并且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湖北丧事的全部过程

1.办理死亡手续:当亲人去世后,家属或单位需到医疗卫生机构或公安、司法部门开具医学死亡证明或非正常死亡证明。2.注销户口: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死者户口。3.准备丧葬物品:提前准备好棺材、寿衣、墓地等物品,这些通常提前数年就已准备妥当。4.报丧与守灵:通知亲友前来吊唁,安排好知客先生、大厨和乐队等人员,并做好报丧人员的计划通知。家属在灵前设灵堂,挂灵帐,点引路灯,放置倒头饭和倒头纸,孝子穿孝衫戴孝帽,子女及亲戚按辈分佩戴不同颜色的孝帽。5.入殓:将遗体放入棺材中,由长子为死者净面并剪断束手足之麻缕,全体孝子参加,将尸体平放入棺内。入殓时要揭去蒙面布或纸,向死者告别。6.出殡:出殡前需将灵柩移至棚内,并取回押纸放在棺材上。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其他孝属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旋棺”,围绕棺材周围绕行三圈。7.安葬:将遗体火化或安葬于合法公墓,骨灰要安放在公墓内。下葬当天备酒席招待吊唁的客人,并安宅神、灶君,致谢帮忙的人员。8.守孝:出殡后,家属可能需要守孝一段时间,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9.追思会和告别仪式:现代文明节俭形式如追思会、遗体告别仪式等寄托哀思。葬礼结束后,逢“首七”、“二七”等节日均坐纸祭奠或念经超度亡灵。整个流程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家属的哀思,同时遵循了当地风俗习惯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城市地区,丧事活动应避免妨碍公共秩序和危害公共安全。
湖北农村丧事

一、丧葬流程1.烧倒头纸:在人去世后,将遗体转移到正堂内,脚朝外头朝内,并在脚前放置一个陶瓷盆用于烧纸。2.报丧:孝子在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天通知亲友和邻里,报丧时要穿孝服、孝帽等。3.设灵棚:在丧事期间,在正堂门外搭建灵棚供亲友们吊唁,灵棚内悬挂挽联、遗像,摆放供桌和祭祀品。4.入殓:将死者从床上移至棺材内,通常在灵棚搭设前一天晚上进行。5.破土:请阴阳先生选择墓地并破土动工,一般在葬礼前一天进行。6.安葬:包括起灵、摔老盆、路祭等环节,最后将遗体安葬于选定的墓地。二、建筑特色与仪式湖北农村的丧葬仪式中,祠堂、庙宇和墓地是重要的建筑特色,这些建筑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尊崇和对未来的期许。三、特殊习俗1.道场:在恩施乡村,做“道场”是一种常见的习俗,通过唱丧歌、跳丧舞等形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2.守灵:在灵前点长明灯,日夜坐草铺守灵,村人亲友“望丧”守灵,每晚在灵前烧纸。3.换新衣:报完丧事以后,家里的后辈要给老人定制一套新衣服,然后给老人换上。四、现代改革近年来,湖北各地也在推行殡葬改革,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例如,广水市规定遗体一律实行火化,并且骨灰进公墓安葬或寄存于骨灰堂中。屏山镇通过简化祭祀流程,推广追思会、遗体告别仪式等现代文明形式寄托哀思。五、社会影响湖北农村的丧葬习俗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和敬意,也反映了当地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不同地域间存在不同的习俗,但都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深刻认识。湖北农村的丧葬习俗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生活方式,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