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除夕夜风俗,莆田除夕前夜
莆田除夕夜风俗目录
莆田除夕夜风俗

莆田的除夕夜风俗,有着独特的传统和习俗。莆田人将除夕夜称为“做岁”或“三十暝”,这是一个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全家人会一起吃年夜饭,这个习俗被称为“围炉”,象征着团圆和温暖。在围炉的过程中,莆田人有守岁的习惯,即通宵不睡,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从子时开始,家家户户还会举行祭拜天地的仪式,由长辈带领,摆放各式供品,表达对天地的感恩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莆田的除夕夜还有一种特别的习俗,即在正月初四再过一个“除夕夜”,这一习俗被称为“做大岁”。这源于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的历史背景,当时许多家庭因战乱无法团聚过大年,因此在初四补过一次除夕,以纪念那段艰难的历史。在除夕夜,莆田的家庭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桌上通常会摆满寓意吉利的美食,并且菜量一般为十碗,鱼不切尾,螃蟹要十脚全,象征着来年的好运和丰收。餐后,全家人会一起放鞭炮,长辈会给儿童分发压岁钱,以祝福他们新的一年平安健康。莆田的除夕夜风俗不仅体现了浓厚的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还蕴含了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莆田除夕前夜

莆田的除夕夜,被称为“三十暝”,是当地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天,莆田人会进行一系列传统习俗和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辞年:这是莆田人在除夕子时进行的一项重要仪式。人们会在家门前摆好供桌,桌上系上绣花红桌围,并摆放丰富的祭品,祭谢天地,辞别旧岁。这一习俗源于历史上的倭寇侵扰,为了防止倭寇在春节期间进入家中作乱,莆田人养成了关起门来吃年夜饭的习惯。围炉:除夕夜的重头戏是“围炉”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丰盛的年夜饭,象征团圆和幸福。这顿饭通常包括火锅、发粿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门窗紧闭也是为了防止倭寇入侵。烟花表演和赏灯会:莆田的除夕夜还有烟花表演和赏灯会等活动,为节日增添热闹气氛。其他习俗:插粉与炝粉:在除夕中午,莆田人会吃“插粉”,晚上则吃“炝粉”,寓意明年还有的吃。贴春联:莆田的春联特别之处在于红白相间的颜色,象征喜庆和警示。守岁:有些家庭会在除夕夜进行守岁活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莆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展示了他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历史的铭记。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莆田人度过了一个充满喜悦和祥和的除夕夜。
莆田除夕拜拜

莆田的除夕拜拜习俗,是当地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莆田人在除夕夜(即“三十暝”)有祭天地的仪式,这一习俗被称为“辞年”。在子时(午夜十二点),全家人会在家门前摆好供桌,桌上系上绣花红桌围,并摆放各种祭品,如“糕粿六斋”,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和感谢。这个习俗源于古代对天地神灵的崇拜,希望通过祭祀来祈求来年的平安与丰收。同时,这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在莆田的方言中,“拜拜”也被称为“上供天地”或“辞年”,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除了拜拜,莆田的除夕夜还有许多其他习俗,比如围炉、守岁等。围炉是指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象征团圆和温暖。而守岁则是指通宵达旦地熬夜,以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莆田人的节日生活,也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例如,莆田人贴的门联是特制的“白头联”,这种红纸上的白头联与明朝倭寇侵占兴化府城的历史有关,象征着人们在灾难后的重生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莆田的除夕拜拜习俗不仅是对天地神灵的祭祀,更是对家庭团聚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一系列传统活动共同构成了莆田独特的春节文化氛围。
莆田除夕夜吃什么

莆田的除夕夜,也称为“三十暝”,是一个充满团圆和欢乐的日子。在这一天,莆田人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来庆祝新的一年到来。莆田人在除夕夜通常会吃以下几种食物:1.焖豆腐:这是莆田年夜饭开席的第一道菜,象征全家福和红红火火。2.莆田卤面:作为当地著名的主食之一,莆田卤面是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手工拉制的面条,加入葱姜蒜和各种调料炒制后再用鸡汤和卤水煮熟,味道鲜美。3.兴化炒米粉:这道菜也是莆田年夜饭上的常见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风味。4.红团:这是莆田传统的喜庆节日食品,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5.豆角炒牛肉:这道菜是莆田年夜饭中的标配之一,因为其美味而广受欢迎。6.酸菜鱼:近年来,酸菜鱼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煮鱼,成为年夜饭的新选择。7.其他传统美食:包括油炸葱饼、白粿等,这些食物在莆田民间尤其是农村地区非常普遍。在除夕夜,莆田人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习俗活动,如围炉、守岁以及祭天地等,以表达对新年的期待和对过去的辞别。莆田的除夕夜不仅有丰富的美食,还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体现了莆田人对新年的重视和对家庭团聚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