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甘肃风俗禁忌,甘肃风俗传统文化禁忌

来源 其他 日期 2024-08-06

甘肃风俗禁忌目录

甘肃风俗禁忌

甘肃风俗传统文化禁忌

甘肃当地风俗

甘肃独特的风俗

甘肃风俗禁忌

1.饮食禁忌:回族禁食猪肉,并且在清真餐馆就餐时,不要带入非牛羊肉的外带食品。禁食自死、病死畜禽和不反刍奇蹄动物血肉。孕妇忌食兔肉,少年忌食鸡头。客人到家做客时不能挑剔饭菜,且以先动粗淡饭为礼;卧不进食,即认为躺着吃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2.日常行为禁忌: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初一不动笤帚,初一到初四不动农具刀具厨具。进门忌扛铁锹蹶头,产妇未满月忌入他人屋。晚辈忌呼长辈名字,孕妇忌坐新娘的床,男人忌入产房。3.节日与特定日子的禁忌:清明节当日禁止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使用。定西地区在农历五月有多种禁忌,如不修屋、不迁居、不糊窗等。春节期间初一到初八分别对应鸡、猪、狗、羊、马、牛等禁忌事项。4.宗教信仰相关禁忌: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其衣着、饮食、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都与伊斯兰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藏族有多种言语和行为上的禁忌,例如忌向活佛、高僧直呼其名,忌对僧尼说风情话等。5.其他特殊禁忌:在积石山地区,有些特定的宗教活动和民宅习俗需要特别注意。礼县的一些习俗包括三日内戴生孝者忌入别家洞房,谷场忌说歉收的话等。了解并尊重这些风俗禁忌有助于避免在与当地人交往时引起尴尬或冒犯,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

甘肃风俗传统文化禁忌

甘肃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风俗禁忌。这些禁忌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社火与祭祀活动在甘肃,社火是一种古老的风俗,融合了多元的传统仪式与艺术表演形式。人们在乔迁时会进行“进水火”仪式,并有专门的仪式来祭拜火神。东乡族有着丰富的祭祀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八月会”,这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重要仪式。2.家庭与婚姻中的禁忌在家庭和婚姻方面,有许多具体的禁忌需要注意:孕妇忌坐新娘的床,男人忌入产房,晚辈忌呼长辈名字。喜事之日忌摔碎器皿,殡葬时忌人影入棺。新娘忌见古磨、碌礴、石臼等不吉利的物品。服孝者尽期或百日内忌洗澡理发。3.饮食与生活习惯饮食文化也是甘肃风俗中的一部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禁忌:回族禁食猪肉,穆斯林群众还禁止食用未经割礼的动物屠宰的肉类。孕妇忌食兔肉,少年忌食鸡头。在清真餐馆就餐时,切记不要拿出外带食品摆放出来。4.节日与特定日子的禁忌在特定节日和日子上也有许多禁忌:清明节当日禁止上坟、烧纸,因为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使用。每逢七日(七月)忌出,八日(八月)忌入。产妇未满月忌入他人屋,孕妇忌食兔肉。5.其他常见禁忌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禁忌需要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他们的餐馆一般不要提起“猪”,并且有些少数民族开的餐馆不让饮酒。对当地的僧人、喇嘛、道士以及身穿当地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民众拍照时,一定要征得他们的同意以后才可以。通过了解和尊重这些风俗禁忌,可以避免在与当地人交往时犯错,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

甘肃当地风俗

1.春节习俗:祭拜姑娘:在甘肃农村地区,除夕之夜家家户户会为祖先和姑娘们准备丰盛的祭品,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丰收富足。社火表演:春节期间,兰州等地有舞社火的传统,角色和出场顺序都有讲究,如风婆、雨师等角色寄寓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臊子面:初一早饭讲究吃臊子面,含有“福寿延年”之意。2.端午节习俗:插艾草和柳条:在端午节这天,甘肃大部分地方家家户户的门头要插上艾草、柳条或沙枣花,意为驱虫避害,以求岁岁平安。其他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囊、绑彩线、点雄黄等。3.腊八节习俗:煮五色豆粥:武威地区有在腊八节煮五色豆粥的习俗,全家食用腊八粥,并在夜晚垒火堆放麦草火。4.清明节习俗:扫墓祭祖:甘肃白银等地至今保留着清明扫墓祭祖的传统,还有中元节祭祖、十月一送寒衣、春节前扫墓祭祖等习俗。5.其他传统节日和活动:四月八庙会、郎木寺正月展佛节、夏河拉卜楞寺大法会、庄浪正月十二文化艺术节、浴佛节、临夏松鸣岩花儿会、伏羲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6.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皮影戏:张掖皮影戏是甘肃民间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太平鼓:兰州太平鼓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以及靖远等地区,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7.饮食文化:罐罐茶:文县罐罐茶是甘肃特有的饮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8.禁忌与礼仪:晚上走路忌讳喊叫姓名:晚上走路时,忌讳互相之间喊叫姓名。吃饭时的礼仪:吃饭的时候不能跷二郎腿,更不能躺着吃东西。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甘肃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甘肃独特的风俗

1.春节习俗:在西北陇东一带,有送财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门就要看财神方位,选择走向,根据天干地支确定喜神、财神、贵神的所在方位。农村地区还有祭拜姑娘的习俗,家庭会在除夕之夜为祖先和姑娘们准备丰盛的祭品,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丰收富足。2.社火:社火是甘肃最古老的风俗之一,融合了多元的传统仪式与艺术表演形式。最初是农耕文明中因自然崇拜而进行的祭祀活动,逐渐简化成为民间年节必不可少的演艺活动。3.端午节习俗:兰州老兰州人的端午习俗包括插杨柳等特色活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插艾叶、挂香囊、绑彩线、点雄黄等,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的特色。4.清明节习俗:清明节在甘肃白银等地保留着扫墓祭祖的传统,无论在外工作的游子还是本地居民,都会赶回老家,在祖先的坟前祭奠。清明上坟时,人们提着菜盒子,盛一些小菜祭品,带些馍馍、水酒、烧纸、香烛,扛个铁锨到四野荒山各自坟地为坟茔添土。5.少数民族文化: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蒙古族等。这些民族各有独特的习俗,如回族的花儿、甘南藏戏等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七夕期间,陇南市西和县会举办乞巧女儿节,这是当地独具一格的乞巧文化活动。6.其他传统节日:兰州市的太平鼓、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等都是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的婚姻礼俗仍遵循“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传统,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如催妆、谑郎、新妇乘鞍等。这些独特的风俗不仅展示了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其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