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结婚风俗,白族的婚俗
白族结婚风俗目录
白族结婚风俗

婚礼前的准备1.预喜:这是婚礼的第一天,主要活动包括杀猪宰羊、搭彩棚、迎喜神、接月老以及布置客堂和洞房等。男方家庭会提前给女方送衣物箱笼和彩礼,并在夜晚由民间艺人在彩棚里演唱“吹吹腔”、“大本曲”,称之为“板凳戏”。2.踩棚:在“预喜”之后的第二天称为“踩棚”,这天男方要把嫁妆抬至女方家,晚上在男方家要吹唢呐,演唱“吹吹腔”。正式婚礼3.正喜:这是婚礼的高潮日,通常在第二天进行。新郎骑马或坐轿前往女方家中迎接新娘。新娘出门时,同辈的人会向她撒米花并“掐新娘”,表示对新人的美好祝愿。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被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4.散客:这是婚礼的最后一天,也称为“散客”。此时,新娘要早早起床打扫院落,这是她过门后第一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婚礼仪式在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一些特别的仪式和传统:对歌:白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来表达爱意,这是他们寻找对象的一种方式。三道茶:在婚礼上,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要做大面糕,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掐新娘:这是一种传统的风俗,表示对新人的祝福和喜爱。其他特色招赘婚:白族也有招赘婚的习俗,主要是独女家庭招女婿继嗣,或者女大子幼家庭招女婿担负家务劳动和养老扶幼。自由恋爱:白族实行自由恋爱,婚事大多由自己作主,找对象一般通过“对歌”认识结为知己,然后再经过说亲、订婚、迎新、结为夫妇几个阶段。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婚姻的重视,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风情。
白族的婚俗

1.一夫一妻制:白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婚礼通常在双方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进行。2.骑马娶亲:在举行婚礼当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迎接新娘。这种习俗体现了白族对婚姻的重视和对新人的尊重。3.拜客敬茶:新娘被娶回后,新郎和新娘要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并请客吃饭。此时,客人可以向新婚夫妇出难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整个婚礼现场充满欢声笑语。4.三种婚姻形式:嫁女儿到男家: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占大多数。招姑爷上门: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的情况,上门的姑爷需改换女方姓氏并重新取名。卷帐回门:结婚七日后,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返回娘家。5.梳妆打扮:对于新娘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梳妆打扮,这是她一生中最精心、最隆重的一次梳妆。喜洲镇周城村的白族新娘头饰极有讲究。6.后喜:正喜之后的第二天,新娘要早早起床打扫院落,这是她过门后第一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体现了白族妇女勤劳贤淑的传统美德。7.茶文化:白族尚茶,茶在婚俗中具有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意义。女子受聘礼称吃茶,男子娶妻以茶作为彩礼。8.婚礼仪式:白族婚礼一般持续三天,称为“流水席”,期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帮忙操办婚礼。各地虽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通常包括择吉日、拜本主、搭彩棚、迎亲、掐新娘、拜天地等环节。9.耳子歌:这是一种白族民间婚俗表演艺术,目的在于借舞寓教于乐,祈祷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展现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10.现代变迁:由于生活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传统习俗被简化或丢弃。例如,剑川白族婚前经过三次浓重的过礼仪式,而如今这些仪式已经有所简化。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白族的婚俗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些婚俗不仅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白族结婚忌讳

白族结婚的禁忌和习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同姓不婚:在白族传统文化中,同姓不婚是一项重要的婚姻禁忌。这是因为白族人相信同姓婚姻会导致血缘关系混乱,从而带来不利影响。2.择日忌讳:结婚择日忌讳“四绝”,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天都不能用,以免断子绝孙。忌讳“四离”,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能用,以免妻离子散。还有地支相冲的忌讳,如果男女双方的地支相同,则不能结婚。白族还忌讳在本命年结婚。3.婚礼仪式中的禁忌:婚礼当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在婚礼上,做结婚客的人不能穿素白服装;哑巴、不会说话的小孩、孕妇不能进新房,以免给人带来晦气。4.其他特殊习俗:白族有“掐新娘”的传统习俗,在婚礼过程中会有一些有趣的仪式,如“背婚”等。结婚前男方需要进行三次浓重的过礼仪式,这显示了白族婚礼的隆重和复杂性。这些禁忌和习俗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了解并遵守这些禁忌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白族社会,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