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老人死后的风俗,莆田人过世的人做法
莆田老人死后的风俗目录
莆田老人死后的风俗

莆田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习俗非常丰富且具有地方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引魂:这是莆田丧葬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逝者被安葬之后的当天晚上,家人会进行“引魂”仪式,即把逝者的灵魂接回家中。由于鬼魂怕光,所以这个过程通常在夜间进行,午夜时分尤为关键。2.寿衣和棺材:莆田人会为去世的老人准备寿衣和棺材。富有人家会选择上等的柏木、杉木或松木作为棺材材料,而普通家庭则根据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3.做寿与送七:在莆田,“做寿”是指为逝者举行寿宴,这在莆仙方言中又称为“做十”。在死后第十四天要兼做煞七的法坛或轮做送七,相对而言,二七的做法比较简单。4.土葬与灵堂:一般人家均采用土葬方式,墓地多用砖砌成,山区也有以石板砌的。咽气后,孝子会给死者洗面净脚,穿寿衣(一般是5件或7件),白纸遮面、麻皮系足,并将遗体移至主房正堂,覆以被单,同时插香焚纸点油灯,孝子大哭一场,进入丧期。5.祭祀与扫墓:清明节和冬至是莆田人祭奠祖先的主要日子。除了传统的扫墓外,还有踏青和演出“清明戏”的习俗。在冬至祭墓时,要以老人百岁的时间决定是否进行祭祀。6.其他忌讳:莆田丧葬还有一些特别的忌讳。例如,家里老人过世后,初一一般会选择去老婆娘家,而不是留在家中。这些风俗体现了莆田地区对死亡和丧葬的重视以及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莆田人过世的人做法

莆田的丧葬习俗非常繁杂且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引魂:在亲人去世后,莆田人会在当天晚上进行“引魂”仪式,即把逝者的魂魄接回家中。由于鬼魂怕光,所以这个仪式通常在午夜进行,因为此时阴气最重。2.购买棺木和沿途仪式:亲人去世后,立即派人到棺木店购买棺材,俗称“买大厝”。在送葬途中,逢过桥或十字路口时,会放置纸钱或红布条,这被称为“放纸”。3.入殓和祭祀:入殓时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将尸体放入棺材内,而大敛则是覆盖棺材的布料。之后,每七天举行一次佛事仪式,并烧纸钱以纪念逝者。4.吊唁和守灵:吊唁是丧葬礼俗中重要的一环,吊唁者需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守灵则是在灵堂前彻夜不眠地守候,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5.出殡和安葬:出殡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墓穴、棺木和葬礼用品。出殡时,礼仪程序非常讲究,吊祭的人穿着素服,按亲疏尊卑顺序进行跪拜行礼。安葬后,还有回灵仪式,即把骨灰盒或遗体带回家中供奉一段时间,以示对逝者的思念。6.其他习俗:莆田人在清明节和冬至也会祭奠祖先,这两个节日是主要的祭墓日。在丧葬过程中还会有许多细节上的讲究,如孝服文化、烧纸钱等。莆田的丧葬习俗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引魂、购买棺木、入殓、吊唁、守灵、出殡和安葬等环节,还融入了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逝者的深切缅怀。
莆田人过世以后料理

1.引魂:在莆田,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做“引魂”,也被称为“走墓”或“接魂”。这是在将逝者安葬之后进行的一项重要仪式。家人会在当天晚上,尤其是在午夜时分(阴气最重的时候),准备迎接逝者的灵魂回归家中。2.丧服与孝服:在丧葬期间,穿孝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孝服通常是白布或麻布制成,象征着哀悼和对逝者的怀念。3.出殡:出殡是丧葬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顺序为: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等。出殡后,灵柩会停放一段时间,然后进行安葬。4.安葬:选择墓地是提前由地理先生完成的,称为“讨风水”。选择吉日动工,并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示进行挖掘和下葬。下葬时,家属按男东女西肃立默哀,各种随葬品放在棺木旁。5.祭奠:在莆田,除了清明节外,冬至也是主要的祭墓日。祭奠活动包括扫墓、摆放供品、上香、烧纸钱等程序。每七天烧一次纸,共七次,称为过七殿,总共四十九天。6.其他习俗:莆田还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比如在丧礼中会进行一系列复杂的仪式,如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在丧礼过程中,来吊唁的人需要穿吊服,并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7.现代改革:近年来,莆田也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倡导文明质朴有节制的生活观念,摒弃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的陈规陋习。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莆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展示了他们对逝者的深切缅怀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