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过世后有什么风俗,福州死人风俗
福州人过世后有什么风俗目录
福州人过世后有什么风俗

1.入厅:当老人弥留之际,亲人需在床前送终。咽气时即撤帐,然后为死者梳洗、整容、更衣,并将尸体安放于后厅,称为“入厅”。2.报丧:丧家会在大门口贴白纸并放炮,以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吊唁。3.七七做,八八烧:旧时有句民谚叫做“七七做,八八烧”,即人死后要“做七”,每七天为一个阶段,共四十九天。每一阶段都要请道士做道场。4.灵堂布置:供奉灵堂时,有一碗装得爆满的“丧食”,上面直插一双筷子。灵堂布置需要事先确定布的大小。5.服丧:男子在父母去世后要服丧,古时父死称孤子,母死称哀子,父母俱亡则称孤哀子。在服丧期间,福州人会穿特定的孝服,如儿子媳妇穿麻衣,女儿穿白色孝服等。6.喜丧:对于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去世,称为“喜丧”。在这种情况下,丧家大门不挂白纸,而是用红纸糊实或刷红漆;全家大小腰系红带,家中保持安静而不伤心的状态;登门吊唁的亲戚朋友一律发红灯,奠品不用素色。7.丧礼排场:福州的丧礼非常讲究排场和热闹程度,有时甚至与婚礼相似。特别是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称为“喜丧”,会在公共场所举办几十桌盛宴,邀请乐队演奏流行歌曲甚至跳迪斯科。8.经济负担:福州的丧葬费用较高,因为主人家需要给每个前来参加丧礼的人支付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费用(称为“辛苦费”)或红包。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福州人民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也展示了他们对家族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尽管有些传统已经逐渐简化和革新,但许多残留痕迹仍然可以找到.
福州死人风俗

1.做七:旧时有句民谚叫做“七七做,八八烧”,即人死后要“做七”,每七天为一个阶段,共四十九天。在这期间,每一七都要请道士做道场或和尚尼姑念经,并设灵前桌。2.入厅送终:老人弥留之际,亲人须在床前送终。咽气时即撤帐,随后为死者梳洗、整容、更衣,并将遗体抬至厅堂中停放。3.报丧:丧家在大门口贴白纸并放炮,通知邻居和亲友前来吊唁。4.戴孝:戴孝是福州丧葬习俗的重要部分。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亲人则腰缠白布或披黑纱。5.亡魂附身咒术:旧时福州有一种亡魂附身之术叫舍人哥咒术,通过女巫与死者的灵魂沟通,借其口与亲人对话。6.欢喜丧:对于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去世,称为“欢喜丧”。在这种丧礼中,丧家大门不挂白纸,而是用红纸糊实;全家大小腰系红带,家中保持安静而不伤心的状态,亲戚朋友带来的是红色奠品。7.棺木准备:福州的富有人家会提前为老人做好寿材,上等的棺木料为柏木,称为“柏树方”。8.火化与纸人纸马:福州的葬礼流程包括遗体接送、冷藏、火化等环节。火化后,通常会焚化纸人纸马以供死者使用。9.特殊风俗:如旗营丧事中尸体横摆堂中,头西脚东,姑奶奶有权支配丧事一切事务,还有迎娶死者的特殊风俗。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福州人民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也展示了他们对生命循环和灵魂归宿的深刻理解。尽管现代文明逐渐简化了许多传统习俗,但这些独特的丧葬文化仍然在一些家庭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福州人死了放在什么地方

福州的丧葬习俗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旧时,福州民间对于丧葬有一套不成文的规例,包括“做七”、请道士或和尚念经等仪式。具体到尸体的安放位置,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1.土葬:传统上,福州人会将遗体进行土葬。例如,有些琉球人在福州逝世后,多被葬在仓山白泉庵一带。一些地方也存在将尸体停放在木板或草席上的做法。2.火化:随着现代殡葬管理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火化。福州市规定,遗体应当就地就近火化,并且禁止将骨灰埋葬在非公墓区。火化的骨灰可以存放于经批准的骨灰堂(楼、塔)或公墓中。3.其他安置方式:除了土葬和火化,还有其他一些不保留骨灰的安置方式,如播撒、深埋、植树葬等。福州人死后通常会根据家庭意愿和当地政策选择适当的丧葬方式,包括传统的土葬、现代的火化以及环保的其他安置方式。
福建福州丧事风俗

福州人在家中有人去世后,会在大门口贴白纸并放炮,以此告知邻居和亲友。然后,会派人用白帖或口头将死讯告知亲戚好友,亲友则会送来钱、烛炮、布幛等悼念物品。按照福州民间的民谚“七七做,八八烧”,死者去世后要连续“做七”,即每七天为一个阶段,共四十九天。在这期间,家人请道士做道场以祈求亡灵升天。老人弥留之际,亲人须在床前送终。咽气时撤帐,并为死者梳洗、整容、更衣,将尸体安放在后厅,称为“入厅”。辞灵是办理丧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常由孝男、孝女等携带家眷给死者做“饲饭”,准备好四张平板凳或塑料椅作为灵位。出殡是将遗体送往墓地的过程。福州地区一般有抬棺的传统,人数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少则四人,多则十六人甚至更多。出殡结束即意味着办丧事基本结束。对于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去世,福州有“喜丧”的习俗。在这种情况下,丧家大门不挂白纸,而是用红纸糊实;全家大小腰系红带;家中保持安静而不伤心的状态;亲戚朋友吊唁时也会收到红色礼物。亡者的寿服讲究穿单不穿双,通常为“上九下七”或“上七下五”的穿法,寿衣多用布制成,不用扣子而用布条连接,脚上穿布鞋,不穿带毛皮制品。福州的丧葬费用较高,尤其是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一场葬礼可能需要花费数万元。这种高额费用的一部分原因是主人家需要给每个前来参加丧礼的人发放“辛苦费”或“红包”。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逐步废除了许多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实行火化,并在一些农村地区恢复了旧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福州人民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也反映了当地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家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