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莆田正月初一的风俗,莆田正月初七

参考 知识库 发布 2024-07-31 08:47

莆田正月初一的风俗目录

莆田正月初一的风俗

莆田正月初七

莆田大年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莆田正月初四历史由来

莆田正月初一的风俗

莆田正月初一的风俗具有独特的传统特色,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放鞭炮: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以迎接新年的到来。2.吃线面:正月初一早上,莆田人会吃一碗线面作为早饭。这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也象征着长寿和好运。3.特殊的历史背景:莆田的春节习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莆田,百姓在次年正月初一才得以安定下来,因此形成了“做大岁”的习俗,即在正月初四重新庆祝一次春节。4.五日岁:莆田人一年过两次春节,第一次是在年三十“做岁”,第二次是在正月初四“做大岁”。这种独特的“五日岁”习俗背后是一段悲伤的历史。5.民俗活动:除了上述习俗外,正月初一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俗活动,比如挂灯笼、祭神等,这些活动丰富了莆田的节日氛围。莆田正月初一的风俗包括放鞭炮、吃线面以及独特的“五日岁”习俗,这些都体现了莆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莆田正月初七

活动中包括万斤红桔祭梅妃、鲤鱼灯和踩高跷等传统表演。涵江区三江口镇芳山村在正月初七至初十期间,每天中午12:0014:30都会进行千人挑盘担出游活动。这一习俗起源于460多年前的抗倭之战,村民挑着盘担慰问戚家军,并沿路祈求国泰民安。江东村在正月初七会垒起15座重达万斤的桔塔,每座桔塔高达6.06米,象征着各里社的人口不等。这些桔塔由1000公斤红桔制作而成,是村民祭祀大唐梅妃的果龛,元宵过后红桔分送家家户户,寓意送“吉”到家。卓坡村从正月初七开始闹元宵,最先开始的是云龙社,其次是正月初九新兴社,最后是正月初十兴龙社。三个社会联合起来在正月十五举行一次总元宵绕境祈福。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莆田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每个地方每年只闹一次元宵,使得每一次的庆祝都显得格外重要和珍贵。

莆田大年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error":{"code":"Error","message":"[GoogleGeerativeAIError]:Errorfetchigfrom[429TooMayRequests]Resourcehasbeeexhausted(e.g.checkquota)."}}

莆田正月初四历史由来

莆田正月初四“做大岁”的习俗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段历史。具体来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侵犯福建,占领莆田林墩等地,并在兴化府城(今莆田城)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屠城和掠夺,导致大量军民被杀害。由于战事发生在春节前后,许多家庭无法在除夕夜过一个完整的年节,因此决定在次年的正月初四补过一次除夕夜。为了纪念这段悲惨的历史以及感谢戚继光及其率领的戚家军对抗倭寇胜利,莆田民间约定每年的正月初四为“大年夜”,即“做大岁”。这个习俗不仅是为了庆祝抗倭胜利,更是为了铭记那段痛苦的历史,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敬畏。莆田的春节习俗还包括一些独特的传统活动,如贴白额春联、做红团等,这些都体现了莆田人民对历史的铭记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种独特的五日岁习俗,使得莆田人在正月初一过小年,正月初四过大年,正月初五过大年的独特方式,构成了莆田特有的春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