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赐粥风俗,清朝粥厂的粥怎样才合格
清代赐粥风俗目录
清代赐粥风俗

清代的赐粥风俗主要体现在腊八节这一天,朝廷会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以及各个寺院发放腊八粥。这一习俗不仅在宫廷中盛行,而且迅速普及到民间。根据证据显示,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描述了腊八节时朝廷赐粥的热闹场面。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公大臣。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佛教的传统,也显示了皇家对民众的关怀。清代宫廷中的腊八粥制作非常讲究,使用多种食材如黄米、白米、果品等,熬制而成的腊八粥被称为“七宝五味粥”或“八宝粥”。这些粥品不仅供皇室食用,还分发给文武大臣和寺院僧侣。在民间,家家户户也会煮腊八粥,祭祀祖先,并合家团聚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这种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增强了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清代的赐粥风俗不仅是宫廷的重要活动,也是民间广泛参与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和谐。
清朝粥厂的粥怎样才合格

清朝粥厂的粥要达到合格标准,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感官要求:粥应具有正常的色泽和滋味,无异味。粥的组织形态应为糯软粥状,黏稠适度,无硬粒和回生现象,允许有少量结块和分层现象。2.物理性质:粥要插筷子不倒,毛巾裹着不渗。这意味着粥的稠度和稳定性要足够好,以确保其在运输和食用过程中不会轻易被破坏。3.杂质控制:粥中不得含有沙子、石子等外来杂质,保证粥的清洁卫生。4.原料质量:使用的谷物或豆类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GB/T13355、GB1352、GB/T10461等。这些标准规定了不同原料的质量要求,确保粥料的基础品质。5.微生物检验:粥产品需要通过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确保无有害微生物污染。6.理化指标:包括净含量、固形物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等均需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7.包装与贮存:粥的包装、运输和贮存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确保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新鲜度。8.生产加工过程:生产过程中应严格遵守GB14881的规定,确保生产环境和工艺流程的卫生安全。总结来说,清朝粥厂的粥要达到合格标准,不仅需要在感官、物理性质和杂质控制上达标,还需在原料质量、微生物检验、理化指标以及包装和贮存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