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上海人有什么风俗

参考 网络 时间 2024-07-25 19时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目录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

上海人有什么风俗

上海的人情风俗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

1.春节习俗:放鞭炮:旧时上海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寓意“步步高升”。吃汤圆:元宵节期间,上海人有吃汤圆的传统,象征团圆和甜蜜。贴年画:每家每户都会在门上贴吉祥物图案的年画,如鱼(代表“年年有余”)。送灶神:腊月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祝新年的到来。2.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老上海人特别喜欢赤豆粽,这是他们餐桌上经典的粽子口味。3.中秋节习俗:吃月饼、赏月亮:除了传统的吃月饼和赏月,老上海还有烧香斗、斗蟋蟀等地方特色活动。4.冬至节习俗:服膏方、喝补酒:外出的人要早点归家,相聚一起共叙天伦亲情。5.婚俗:新娘换装:在婚宴中,新娘一般会换三套服装,并在新郎的陪同下向双方父母敬茶。娘家甜羹:新郎出门前,新娘要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寓意甜蜜无忧的生活。6.其他传统习俗:荡马路:这是上海人下班后、周末、节假日的休闲方式。吃羊肉:大伏天时,上海人有吃羊肉喝烧酒的风俗。鲤鱼跳龙门:闵行区的传统舞蹈,结合了安徽制灯风格和苏北舞草龙技艺。7.现代民俗活动:庙会集市:如龙华庙会和城隍庙元宵节等,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参与。民俗文化节:上海民俗文化节展示了丰富的传统和现代元素,包括非遗展示、祈福等。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还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历史变迁。

上海人有什么风俗

1.春节习俗:放鞭炮:上海人喜欢在春节期间放鞭炮,尤其是小朋友喜欢放“夜明珠”等烟花。年夜饭:年夜饭是上海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门腔、松鼠桂鱼、皮蛋、三黄鸡、红烧肉、虾仁和八宝饭等菜肴。守岁:从除夕夜开始,全家人会一起守岁,象征着团圆和平安。贴年画:家家户户都会贴吉祥图案的年画,如“年年有余”的鱼画。2.其他节庆习俗:开春赏花、中秋赏月、踏青赏菊:这些活动是上海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到节庆假日,整个城市都会传承和演绎这些传统。冬至习俗:冬至时,上海人会吃汤圆、赤豆糯米饭,并且服膏方、喝补酒,外出的人要早点归家,共叙亲情。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老上海人还会吃赤豆粽,这是他们餐桌上经典的粽子口味。3.日常习惯:荡马路:这是上海人下班后、周末、双休日以及节假日的休闲方式。早晨冲泡剩饭:上海人有一种独特的早餐习惯,即用开水冲泡前一天剩下的米饭。4.特殊节日和活动:城隍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的龙华庙会是上海地区影响力的传统庙会之一,规模盛大,香火鼎盛。元宵节: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制作七宝盖灯笼,晚上妇女们牵着灯笼夜游,称为“走三桥”。5.寿庆习俗:老人过66岁生日时,女儿要烧66块肉给他们吃,并且不得分给其他人,象征“六六大顺”。6.婚俗:近代上海人的婚礼形式逐渐现代化,取消了传统的请媒人、下聘礼等繁琐仪式,取而代之的是披婚纱、穿西服、拍婚照等新型婚礼形式。这些风俗不仅反映了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其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

上海的人情风俗

1.老人过生日:在上海,老人过66岁生日时,女儿会烧66块肉给他们吃,并且不得分给其他人。这个习俗象征着“六六大顺”,因此寿礼较为隆重。2.过年习俗:春节期间,上海人有大扫除的习惯,称为“掸檐尘”或“掸陈”,寓意掸除旧岁,迎接新春。元宵节期间,吃汤圆、赏花灯和猜灯谜是保留下来的风俗。3.结婚风俗:上海的婚礼习俗包括新郎饮糖水、新娘换新鞋和撑红伞等。婚宴上,人们会祝愿新人“百年和好,白头到老”,并且新娘会在宴会中多次换装。4.端午节习俗:老上海人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传统,特别是赤豆粽,这已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甜蜜记忆。5.社交礼仪:上海人注重规范和效率,在人际关系上普遍流行AA制,不强求红包或礼物,更看重友情和关系。他们坚守“各管各”的原则,即不无谓地接受人情,欠情要还,最好不要拖欠,还礼和受礼的价格基本相等。6.传统节日:除了春节和元宵节,上海还有其他传统节日如桃花节等。每年34月间举办的上海桃花节是赏花的好时机。7.饮食习惯:上海人吃饭讲究菜品搭配,尤其重视饭桌上的礼仪。旧时上海人视“饭”为重要,连“生计”都称为“吃饭”,小孩从小就被教育不可剩饭。8.民俗文化:上海的民俗文化既有本地特色,也吸纳了异域风情。例如,租界时期引入的西方生活方式对上海都市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流行服饰的发源地。9.民间信仰:从明末清初开始,祭祀施相公成为上海和江南地区的风俗之一。祭品中必有清茶和施相公生前喜欢吃的大馒头。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上海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开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