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泉州老人过世风俗,泉州丧事风俗

来源 网络转载 时间:2024-07-13 15时

泉州老人过世风俗目录

泉州老人过世风俗

泉州丧事风俗

泉州白事风俗

泉州死人风俗

泉州老人过世风俗

泉州老人过世风俗泉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其丧葬风俗独特且讲究。泉州的丧葬习俗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反映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礼仪。 送终与收殓在泉州,当老人生命垂危时,子女等直系亲属会守护在其身边,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气绝之后,孝男亲自上街买“钵”,用于烧纸钱,不得假手他人,除非孝男本人。 衣衾与寿衣泉州的丧葬仪礼中,衣衾方面非常讲究。寿衣以“重”(件数)计,衣、裤分开计算,夹衣算两重;少者七重,多者不等。皮服不能充用,死人之鞋亦不能用皮鞋。布被一条,称为“水被”,死者盖面。这些细节都体现了泉州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出殡与仪式泉州的丧葬仪式繁多且奢侈,一个死人从气绝至埋葬入土,中间经过许多手续。其仪式的繁简和费用的丰俭视各人的经济情况、死者的身份地位而有差异。例如,在出殡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称为“长寿汤”,以及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称为“长寿豆”。 祭祀与纪念在泉州市区,老人去世后的二周年纪念被称为“对年”,这一习俗意味着对亡者的纪念和对过去的告别。在这一天,家人会举行祭祀活动,也称作“作对年”或“小祥”。百日祭奠也是重要的仪式之一,在家中或室外选定一个安静、整洁的场所,搭起祭坛,摆放逝者的遗照、牌位、花圈、鲜花、烛台、水果、米饭、酒等祭品。 迷信与奢侈泉州的丧葬风俗礼节繁多,概括有两个特点:一是侈费,二是迷信。民间竟以此为自豪,俗谚:“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这种奢侈和迷信的丧葬方式,不仅显示了泉州人对死亡的重视,也反映了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泉州的丧葬风俗既是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和传承。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泉州人的孝道观念,也展示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礼仪。

泉州丧事风俗

泉州丧葬风俗概述泉州的丧葬风俗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其礼节繁多且讲究。泉州人对于死亡和丧葬的态度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对逝者的一种敬意和纪念方式。在泉州,丧葬仪式的复杂程度和费用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的经济状况、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侈费与迷信泉州的丧葬风俗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奢侈,二是迷信。从一个死者气绝到最终埋葬入土,中间要经过许多手续,这些仪式的繁简和费用的丰俭因人而异。这种奢侈之风由来已久,民间甚至以此为自豪,俗谚有云:“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 崇信鬼神与风水泉州的丧葬习俗中,崇信鬼神和风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仪繁琐,并且有浓厚的“孝道”观念。在准备棺木和衣衾时,特别注意姻亲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习俗。泉州人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尤其注重这些细节。 丧礼流程泉州的丧礼流程包括多个环节,从收殓到出殡再到安葬,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规矩。例如,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会给他穿戴好内外新衣,以确保“寿终正寝”。出殡时,队伍的形式和内容也因家庭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富裕人家的仪式更为隆重。 火葬与改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开始实行火葬和改革土葬的政策,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近年来,泉州还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工作,社区居民家中有亲人过世时,都会到社区的“公妈厅”办理丧事。 总结泉州的丧葬风俗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的尊重。虽然现代文明逐渐影响着传统习俗,但泉州人民依然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丧葬礼仪,这些习俗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泉州白事风俗

泉州白事风俗 白事礼仪的概述泉州的白事习俗,是地方用语指丧葬事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事礼仪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居丧、吊唁、接三、出殡、落葬等多个环节。这些习俗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也体现了社会关系和风俗传统的重要性。 送终与报丧在泉州,当家中有人去世时,首先需要进行的是“送终”仪式。这一过程通常由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共同完成,以表达对逝者的最后敬意。随后,会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亲友报丧,告知不幸消息,并请他们前来参加追悼会。 入殓与守铺入殓是指将逝者安放在棺材中的过程,这一步骤通常由专业的棺材匠人负责。在泉州,入殓时会有一些特定的仪式和禁忌,例如不能让孕妇和小孩参与等。完成入殓后,接下来是“守铺”,即在灵堂前彻夜不眠地守候,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吊唁与接三吊唁是亲朋好友对逝者表示哀悼的一种方式,通常会在灵堂前进行。吊唁者会携带礼物如纸钱、鲜花、挽联等前往悼念,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家人的慰问。在泉州,吊唁过程中还会有“接三”的习俗,即在第三天举行较为正式的祭奠活动,邀请更多的人一同参与,以表达对逝者的深切缅怀。 出殡与落葬出殡是将逝者从家中送往墓地的过程。在泉州,出殡时会有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如烧香、放鞭炮、撒纸钱等,以示对逝者的最后送别。之后,便是落葬环节,将逝者安葬于预先选定的穴位,并进行简单的仪式以确保其灵魂得到安息。 居丧与吊唁在泉州,居丧是指逝者家属在一定时间内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禁忌,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期间,家属需避免嫁娶、庆祝等活动,以示哀悼。同时,在特定的时间内(如三个月、一年),还会举行一些追思活动,以纪念逝者并继续表达哀思。 白事随礼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事随礼是一种表达哀悼和慰问的方式。在泉州,选择合适的礼物如纸钱、鲜花、挽联、礼金或食品等,以表达诚意和对逝者的哀思。在随礼过程中,要尊重习俗、表达诚意、注意礼节,及时送达礼物以传达关爱与尊重。这种习俗不仅传递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关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泉州的白事风俗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融合了现代文明的元素。了解并尊重这些传统习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泉州丰富的文化内涵。

泉州死人风俗

泉州死人风俗:重视祭祀、尊重逝者泉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在泉州,人们对死亡有着独特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死人风俗。这些风俗不仅反映了泉州人民的文化传统,更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 一、丧葬仪式的繁复与奢侈泉州的丧葬风俗礼节繁多,概括有两个特点:一是侈费,二是迷信。一个死人从气绝至埋葬入土,中间经过许多手续。其仪式的繁简和费用的丰俭,视各人的经济情况、死者的身份地位、各乡的风俗习惯而有差异,但还是离不开这两个特点。 二、服丧三年与日常祭奠泉俗服丧须“礼尽三年”。葬毕七天内,每日均要由女眷于早、午、昏三次奠祭死者之灵,啼哭哀念,早称“捧茶”,午、昏称“捧饭”。葬后第三天,旧时有孝男、孝眷和亲属前往墓地。满二十四个月(两周年),亦祭奠如仪,称为“做三年”(三年系首尾计算),古称“大祥”。 三、出殡与送葬出殡泉州叫出葬。出葬之前,要先宴抬棺的棺伕,吃时孝男跪地,向棺伕叩首,意谓因先人丧葬,烦渎诸人,所以预先向棺伕道劳。时刻已到,抬棺出门,哭声大震,孝眷均跪地哭送。 四、墓地选择与维护择墓地已定,向业主购买,称为“给地”,过银立契为据。年年给“山主”(原业主或该地乡民)一些“墓米钱”,让其代为照看坟墓。泉州因墓地发生争执是常事,称“挡伤”。 五、禁忌与迷信泉州丧葬系属凶事,迷信禁忌甚多。例如,死人初气绝时要把家中的猫缚起来,因为民间以为猫如从尸上跃过,会诈尸。在出殡过程中,还需注意各种禁忌,以避免不祥之事的发生。 六、祭祀文化与家族传承泉州人对祭祀非常重视,认为祭祀是对祖先的尊重。这种祭祀文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通过各种形式的祭祖活动得以传承和弘扬。泉州祭祖民俗形式多样,有自中原传承的宗教规仪,也有基于本地文化生态形成的习俗。泉州的死人风俗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对生命的尊重。无论是复杂的丧葬仪式、长期的服丧制度、严格的墓地选择与维护,还是丰富的祭祀活动和各种禁忌与迷信,都展示了泉州人民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