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潮汕端午节风俗图片,潮汕的端午

日期:2024-07-12 08时 参考 网络转载

潮汕端午节风俗图片目录

潮汕端午节风俗图片

潮汕的端午

潮汕地区端午节

潮汕端午节风俗图片

潮汕端午节的风俗图片 端午节的由来与叫法在潮汕地区,端午节被称为“五月节”,这一称呼源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为了驱除瘟疫和恶气。 赛龙舟赛龙舟是潮汕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为赛龙舟提供了理想的水域条件。比赛期间,锣鼓喧天,旗帜招展,场面十分壮观。 吃粽子与栀粿吃粽子是潮汕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而潮汕的粽子又称为“粽球”。除了传统的糯米粽子,还有特别的栀粿(又称栀粽),这种食物外形像枕头,具有独特的风味。 插艾草与药汤浴在潮汕人家中,端午节期间会在门楣、门环以及屋檐下悬挂艾草、菖蒲等五种植物,称为“五瑞”,以驱邪避疫。人们还会进行药汤浴或喝药汤,以达到健身除病的效果。 其他特色习俗潮汕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独特的习俗,如游旱龙、吃“鼎翻”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展示了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我们可以看到潮汕人在端午节期间所展现出的欢乐与热情。无论是赛龙舟的激烈竞争,还是吃粽子、插艾草的温馨场景,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地方特色。

潮汕的端午

潮汕端午节的习俗与文化 端午节的历史与起源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在潮汕地区,这个节日被称为“五月节”,是华夏子孙世代相沿的民间传统节日。据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他因不忍国家被侵略而投江自尽,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便将米投入江中,后来逐渐演变为包粽子的习俗。 插艾与洗龙须水在潮汕地区,端午节有插艾和洗龙须水的习俗。人们会在门楣、门环以及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和龙船花,这些被称为“五瑞”,意在驱瘟辟邪。传说五月初五是龙王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因此人们会到外面的坑沟、水沟或溪河取水,称之为“龙须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赛龙舟潮汕地区的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赛龙舟。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每年端午期间,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场面热闹非凡。有些地方在赛后还会饮“龙舟水”、吃“龙舟饭”,以祷求平安健康。 吃粽子吃粽子是潮汕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粽子在潮汕地区称为“粽球”,其形状多为三角形四面体,内含莲子、白果、南乳肉、鸟蛋、咸蛋黄、芋泥、豆沙、香菇等配料,一般是热吃,并且要在粽子上淋上一层甜酱油。潮汕人认为,“食粽才健壮”,故端午此日食粽甚盛。 祭祖先除了上述习俗外,潮汕人在端午节还会有祭祖先的活动。这不仅是用来记念屈原的日子,同时也是对逝去亲人的纪念,在这一天,他们会像清明节一样对自己的亲人进行祭拜,以缅怀他们生前的事迹。 结语潮汕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既有纪念历史人物的传统,也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潮汕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潮汕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潮汕地区端午节

潮汕端午节的起源与历史潮汕地区的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是华夏子孙世代相沿的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一天在潮汕地区有着丰富的庆祝活动和独特的习俗。 赛龙舟潮汕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黄金水域。端午节期间,潮汕人会在这些河流上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 插艾花浴(吃)药汤在潮汕地区,插艾枝和喝药汤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以驱瘟辟邪。还有沐药浴的习惯,用特定的草药水洗澡,以求身体健康。 吃粽子与栀粽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而潮汕地区的粽子具有独特的风味。除了常见的糯米粽,还有栀粿等特色食品。这些食物不仅美味可口,还富含地方特色。 祭拜祖先在潮汕地区,端午节也是一个祭拜祖先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个时候缅怀逝去的亲人,并进行相应的祭拜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敬仰之情。 游旱龙在饶平县所城镇等地,还有一种独特的端午节习俗——游旱龙。这是一种模拟水上游乐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庆祝端午节。 结语潮汕地区的端午节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无论是赛龙舟、插艾花浴、吃粽子还是祭拜祖先,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传承。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潮汕端午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