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去世风俗,潮汕过世风俗
潮汕去世风俗目录
潮汕去世风俗

潮汕丧葬习俗概述潮汕地区的丧葬习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潮汕人对逝者的尊重,也反映了他们对家族传统的重视。 报地头在潮汕地区,报地头是丧事礼俗中的一项重要环节。由村中的长者持白灯笼,带领死者男性子孙穿孝服到地头神庙报死。死者长子手扶木盘,盘中放着死者的年庚帖、乌糖、麻丝、香火等物。到庙后,长者上香并取出年庚帖,对着神像报告说:“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时辰念给老爷知”。 做公德“做公德”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丧葬仪式之一。这一习俗包括告别仪式、安葬仪式和祭祀仪式,通过这些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在“做公德”过程中,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如听师公唱辞和潮州弦诗,缅怀先人,泪干肠断。 过桥仪式潮汕人在处理去世亲人的事务时,特别注重过桥仪式。过桥并非过奈何桥,而是阴间的七洲宝桥。过桥前要缅怀先人,师公会描述亡灵的表现和心境。每过一座宝桥,师公都会描述亡灵的表现和心境。到了七洲桥要报上死者信息,拜过掌桥官才能过桥。 置灵堂与做七置灵堂是潮汕丧葬礼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置灵堂开始,吊祭超度亡灵,称为“做七”,又称“做七斋”,通称“做功德”。清代嘉庆版的澄海县志记载:人从死日算起就设置“灵堂”祭拜,称为“置灵”,俗称“做七”,七七四十九日吊祭期满停止举哀。 忌日与拜忌潮汕民间将人死之日称为“忌日”,一般在死者周年之际要对死者祭拜,称“做祭”,又称“拜忌”。这是民间一种祭祀习俗。潮汕人把“忌”说为“期四”,因而习惯将“做祭”称为“做期”。 结语潮汕地区的丧葬习俗复杂而严谨,每一步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这些习俗不仅是对生命终结的礼赞,也是对家族和社会责任的体现。通过这些仪式,潮汕人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敬畏。
潮汕过世风俗

潮汕过世风俗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包括揭阳、潮州、汕头和汕尾市。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独特的丧葬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潮汕人民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家族传统的重视。 筑生居与报地头在潮汕地区,人们信奉“风水”,因此在亲人去世前,他们通常会提前选择一个风水宝地来“筑生居”。所谓“生居”,就是为未死的人修的墓。当亲人去世后,村中的长者会带领死者男性子孙穿孝服到地头神庙报死,这一过程称为“报地头”。 做公德“做公德”是潮汕地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传统丧葬习俗。它包括告别仪式、安葬仪式和祭祀仪式,通过这些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这一习俗的庆祝方式丰富多样,寓意深远,反映了潮汕人民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 做七与忌七潮汕地区的丧葬礼俗中,“做七”是一个重要环节。从置灵堂开始,吊祭超度亡灵,称为“做七”,又称“做七斋”,通称“做功德”等。还有“忌七”的风俗,即在亲人去世后的第七天进行超度仪式,以纪念和缅怀逝者。 报丧与吊祭在潮汕地区,报丧是一项重要的仪式。由村中长者持白灯笼,带领死者男性子孙穿孝服到地头神庙报死。死者长子手扶木盘,盘中放着死者的年庚帖、乌糖、麻丝、香火等物。随后,亲朋好友会前来吊祭,表达哀悼之情。 下葬与入土为安潮汕地区的下葬习俗也有其独特之处。根据潮汕人的传统观念,刚日(如甲、丙、戊、庚、壬等)死,则要在柔日(如乙、丁、已、辛、癸等)下葬;反之亦然。若在单月死,则要在双月下葬,忌在单月下葬。这种复杂的下葬时间安排体现了潮汕人对阴阳五行的信仰和尊重。 祭祀与纪念潮汕地区的丧葬习俗还包括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例如,在亲人去世后的第七天进行超度仪式,以及在特定节日或纪念日进行祭祀活动,以此来纪念和缅怀逝者。这些活动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家族传统的传承。潮汕地区的丧葬习俗丰富多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体现了潮汕人民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理解和尊重。这些习俗不仅为逝者提供了最后的尊严和安宁,也为生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潮汕地区死人的风俗

潮汕地区死人的风俗潮汕地区的丧葬习俗丰富而独特,体现了潮汕人民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家族传统的重视。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展示了其在民间信仰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做七与忌七在潮汕地区,当家中有人去世时,通常会进行“做七”仪式。所谓“做七”,是指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七天为其举行纪念活动。这一活动包括布道场、做法事、经声佛号等,整个过程悲惨忧伤,通宵达旦地举哀悼念。还有“忌七”的说法,即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七个周年纪念日进行祭拜,称为“做祭”或“拜忌”,这是潮汕人的一种传统祭祀习俗。 二、筑生居与风水潮汕人非常讲究风水,并且在死者临终前就会选择一块风水宝地来“筑生居”。所谓“生居”,就是为未死的人修的墓地。人们普遍认为,一块墓地的风水好坏会关系到一家人的运势和后代的福泽。因此,在潮汕地区,选择墓地是一件极其慎重的事情,往往需要经过精心的考察和计算。 三、门卡灯与红灯在潮汕地区,死者去世后,门前会挂上红灯,这种习俗被称为“门卡灯”。初一十五以及过年过节时,红灯必须点亮,以示纪念和祈福。红灯的象征意义在于财丁两旺,特别是在海上作业的渔民家中更为常见。 四、沐浴与理发潮汕地区的丧葬习俗中还包含有为死者举行沐浴礼和理发仪式。当老人将要断气时,亲属们会将其移入厅堂,并带上锅钵到江边或泉边“买”回水,然后用这水为死者举行沐浴礼。接着为死者理发,以示清洁和尊重。 五、亡灵过桥在潮汕地区流传着一种名为“亡灵过桥”的民俗传说。人们相信,通过举行这一仪式,可以为逝去的亲人铺设一条通往彼岸的桥梁,帮助他们早日超度,轮回重生。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人们会特别举行这一仪式,以纪念和缅怀逝者。 六、安葬与随葬品潮汕地区的丧葬习俗还包括安葬仪式和随葬品的选择。棺材做好后,通常会先订好位置,并在特定的时间(如六月初六)进行晒置和移动。旧时有钱人往往把棺材先订做好,在开始做及做好要搬入时都要“看日”,以求平安万顺。同时,忌用金银器作为随葬品。 七、祭祀与拜神潮汕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注重祭祀和拜神。每天烧香、初一十五上庙拜神、过年过节等全民上面祈祷拜神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对神灵的敬仰,也是对家族和社会秩序的一种维护。潮汕地区的丧葬习俗丰富多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些习俗不仅为逝者提供了最后的尊严和安宁,也为生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潮汕人死后的风俗

潮汕人死后的风俗 断气仪式在潮汕地区,老人将要断气时,会将其移入厅堂。当老人断气后,其亲属必须带上锅钵到江边或泉边,丢下钱币“买”回水。然后用这水为死者举行沐浴礼,接着为死者理发整容,并脱去身上衣服,换上寿衣。 筑生居潮汕人信风水,死前便多选择风水宝地来“筑生居”。所谓“生居”就是为未死的人修的墓。人们普遍认为一块墓地的风水好坏,会关系到一家子孙的福灾。 丧葬流程潮汕地区的丧事风俗丰富多样,包括停尸、报丧、哭灵、收观、开吊、出柩和回灵等步骤。这些习俗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也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做七与忌七从置灵堂开始,吊祭超度亡灵,称为“做七”,又称“做七斋”,通称“做功德”。清代嘉庆版的澄海县志记载:人从死日算起就设置“灵堂”祭拜,称为“置灵”,俗称“做七”,七七四十九日吊祭期满停止举哀。 丧葬禁忌在潮汕地区,丧葬期间有许多禁忌。例如,忌参加一切娱乐活动,忌与别人吵闹打骂;不能到别家去串门,尤其禁忌到病人家中去串门。在服孝期间春节不贴红对联,不走亲戚。 安葬与祭祀潮汕地区的丧葬习俗中,安葬死者的礼俗起源于“灵魂说”。关于“灵魂不死”的观念,恩格斯曾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灵魂的东西。 文化传承与影响潮汕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潮州土著文化的优良成份,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份,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丧葬习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