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纳西族送葬风俗,纳西族葬礼的风俗

时间2024-07-10 00时 来源 共享网站

纳西族送葬风俗目录

纳西族送葬风俗

纳西族葬礼的风俗

纳西族死人风俗

纳西族送葬风俗

纳西族的丧葬风俗纳西族的丧葬习俗非常丰富,既有火葬也有土葬。火葬是纳西族的古老习俗,尤其在泸沽湖地区至今仍实行火葬。丽江坝区由于受汉族影响,从清代中叶开始由火葬逐渐改为土葬,至1949年已是土葬为主。纳西族的丧葬流程纳西族的丧葬流程包括接气、净身、指引魂路、招魂以及超荐亡灵仪式等环节。在老人即将离开人世时,亲属会为其准备“含口”,进行“飒撒克”仪式,即为死者“接气”活动。出殡仪式由老佛爷用长布开路,以示让死者平安到达“天国”。纳西族的丧葬形式纳西族的丧葬形式主要有火葬和土葬两种。火葬是将棺木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圆木堆上,用抬棺的四根木棒从四个方向支撑住,然后点燃柴火进行焚烧。土葬则是将尸体放入预先挖好的墓穴中,覆盖泥土并立碑纪念。纳西族的丧葬文化纳西族的丧葬文化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葬礼仪式上,还体现在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方式上。例如,在火葬后,除了留下几位至亲抛洒骨灰外,其他送葬的人皆可回丧家就餐。纳西族认为人死后,活人的“气”会慢慢散去,如果没有亲人帮其锁住“人气”,就会被鬼气侵袭,成为孤魂野鬼。纳西族的丧葬习俗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对家族、社区凝聚力的一种考验。这些习俗深深植根于纳西族的文化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纳西族葬礼的风俗

纳西族的丧葬习俗纳西族的丧葬习俗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形式。火葬是纳西族的古老习俗,泸沽湖地区至今仍实行火葬。中甸三坝一带,在1949年前是火葬、土葬并行;丽江地区因受汉族影响,从清代中叶开始,由火葬逐渐改为土葬,至1949年已是土葬为主了。临终前的尽孝礼在纳西族的传统丧葬中,临终前的尽孝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当病人即将断气时,家中所有近亲成员均须聚齐,到其身旁守候。由族中一位长者手持一个包有少许碎银、茶叶碎末以及红纸的包裹,放入病人口中,并诵读开路经,指引亡者灵魂顺利离开。停灵与报丧停灵是指将死者停放于正房的堂屋中央,头朝门外,脸上盖一张阴阳白纸。灵前须置一小供桌,摆放米饭、茶、肉、蛋以及酒等祭品,并点燃一盏油灯,焚香祭奠。死者的家属会向亲友报丧,邀请他们前来吊唁。入棺与送魂入棺是指将死者放入棺木中,并进行一系列的仪式。送魂则是指通过东巴祭司的祭祀仪式,将逝者灵魂送到纳西族神山居纳若罗的祖居地与祖先生活在一起。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吹鼓手奏乐开道,孝子和孝女还需在大门外及第一个岔路口处反向跪下接送两次,让灵枢从头上越过。火化与安葬火化是纳西族葬礼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在阳光充足的天气里进行。在火化过程中,家人和亲戚们必须面朝火堆祭拜亡者。丽江坝区囚受汉族影响,从清代中叶开始,由火葬逐渐改为土葬,但丽江山区及中甸三坝、维西山区、宁藻永宁等地仍实行火葬之俗。纳西族每家都有一块坟地,坟地是要讲风水的,一个家族有一个公共的墓地,严格按照辈份和大小排行划地安葬,夫妻是合葬的。老人们在50来岁时就准备好了棺木,棺木纳西话叫“habao”,棺木是不用钉子的,这样不吉利。纳西族的丧葬风俗不仅体现了他们对逝者的敬意,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这些习俗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也是对生者的教育和启迪。

纳西族死人风俗

纳西族的丧葬风俗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丧葬风俗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纳西族的丧葬习俗主要分为火葬和土葬两种形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葬逐渐被土葬所取代。火葬与土葬的变迁纳西族自古以来通行火葬,这种习俗在元代李京云南志略等史籍中即有记载。随着清朝初年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丽江坝区的纳西族被迫接受汉族的土葬习俗。尽管如此,丽江山区及中甸三坝等地仍然保留着火葬的传统。丧葬仪式的程序纳西族的丧葬仪式通常包括“悬白”、“开吊”和“出殡安葬”等程序。在人将死时,至亲们会围在病者身旁守护,并把米、茶叶和碎银少许,用红纸包好,放入奄奄一息的病人口中。纳西族认为人死后,活人的“气”会慢慢散去,如果没有亲人帮其锁住“人气”,就会被鬼气侵袭,成为孤魂野鬼。丧葬中的特殊习俗纳西族在丧葬过程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例如,在天井中搭天棚,地上铺松毛及扎有松枝的“柱坊”,以防止死者见天。纳西族还有一种大祭风仪式,专门用于超度非正常死亡者的亡灵。纳西族的丧葬风俗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怀念,也反映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这些习俗不仅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