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传说与风俗,元宵的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与风俗目录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与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是纪念屈原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屈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为了防止鱼虾损伤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发展成用粽叶包裹糯米制成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以免它们吃掉屈原的身体。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传说和起源说法。例如,纪念伍子胥的故事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名将,因帮助吴国伐楚而功成名就。还有纪念孝女曹娥的故事,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寻找父亲的遗体,并最终成功救出父亲的尸体。
端午节的起源还包括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百越之地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仪式,以表示对龙的崇拜和祭祀。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饮雄黄酒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了中国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传说屈原投江死后,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发展成用粽叶包裹糯米制成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如今,吃粽子已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
挂艾草与菖蒲、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艾草和菖蒲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而雄黄酒则被认为可以杀菌消毒。
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如在广东地区,端午节有扒龙船、食粽籺、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祈福、打午时水、聚午宴、放纸鸢、洗药水澡、浸龙舟水等活动。江苏地区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还有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民俗大节。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人们表达了对先辈的缅怀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宵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的起源与由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根据不同的资料和民俗传说,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汉文帝为了庆祝平定“诸吕之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并在这一天夜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还有学者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神的习俗。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以下几个:1. 汉文帝纪念“平吕”:相传汉文帝在元月十五日平定了“诸吕之乱”,因此就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2.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另一个传说是关于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和元宵姑娘的故事。东方朔为了帮助元宵姑娘与心上人团聚,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方案,使得元宵节成为了一个浪漫的节日。3. 火把节起源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火把节”。汉代时,百姓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唐宋以来,这项活动已非常兴盛,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元宵节。4. 神鸟传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是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以驱赶凶禽猛兽。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也使得这个传统节日更加生动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