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每天的风俗 歌谣,从腊月二十三的歌谣
春节每天的风俗 歌谣目录
春节每天的风俗 歌谣

春节每天的风俗歌谣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是传统的祀灶日。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祭灶在我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南方的小年,称为“扫房日”。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腊月二十五:推糜黍
腊月二十五,又称“泡团子”。这一天,人们会磨豆腐、推糜黍(即磨糯米),准备制作各种年糕和团子,寓意来年丰收和团圆。
腊月二十六:去吊肉
腊月二十六,人们会去市场购买肉类,准备做年夜饭的菜肴。这一天也被称为“割肉日”,家家户户都会采购新鲜的猪肉、牛肉或羊肉,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腊月二十七:宰只鸡
腊月二十七,人们会宰杀家禽,特别是鸡,准备做年夜饭的主菜。这一天也被称为“杀鸡日”,家家户户都会宰杀一只肥美的公鸡,准备做年夜饭的主菜。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人们会发面做馒头、包子等面食。这一天也被称为“发面日”,家家户户都会发面,准备做馒头、包子等面食,寓意来年发家致富。
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腊月二十九,人们会蒸馒头、包子等面食。这一天也被称为“蒸馒头日”,家家户户都会蒸馒头、包子等面食,准备做年夜饭的主食。
腊月三十:守岁迎新春
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夜,是春节前夜。这一天,人们会熬夜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夜通常会有丰盛的年夜饭,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然后一起守岁,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正月初一:拜年过大年
正月初一,是春节的第一天。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逐个拜访亲朋好友,送上新年的祝福。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新婚女子在这一天会带着丈夫回娘家看望父母,表达对娘家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娘家家人也会准备丰盛的宴席款待女儿和女婿。
正月初三:合子往家转
正月初三,是合子往家转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吃合子(一种类似饺子的食物),寓意合家团圆、幸福美满。
正月初四:烙饼炒鸡蛋
正月初四,人们会烙饼炒鸡蛋,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富足、身体健康。
正月初五:捏面团
正月初五,人们会捏面团,制作各种面点,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圆满、心想事成。
正月初六:八宝粥
正月初六,人们会吃八宝粥,寓意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万事如意。
正月初七:吃汤圆
正月初七,人们会吃汤圆,寓意新的一年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正月初八:炸年糕
正月初八,人们会炸年糕,寓意新的一年步步高升、事业有成。
正月初九:祭玉皇大帝
正月初九,是玉皇天诞的日子。人们会摆天坛,众人上香,
从腊月二十三的歌谣

腊月二十三的歌谣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腊月二十四的歌谣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腊月二十五的歌谣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腊月二十六的歌谣腊月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腊月二十七的歌谣腊月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腊月二十八的歌谣腊月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腊月二十九的歌谣腊月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腊月三十的歌谣腊月三十晚上熬一宿。
农村风俗童谣

农村风俗童谣 腊月的准备>在农村,腊月是过年准备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常常会唱起这样一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辞灶与新衣>进入腊月后,家家户户都会忙着给家人添置新衣物。孩子们也会唱起:“辞灶,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婆儿要件新棉袄。”这句童谣生动地描绘了农村腊月的热闹场景。 杀猪与祭祖>在东北农村,杀猪是一件大事。孩子们会唱:“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首童谣不仅反映了杀猪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 春节的习俗>春节期间,孩子们还会唱起关于放鞭炮和打灯笼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打灯笼、放鞭炮,春节到了真热闹。”这些童谣展现了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浓厚的节日氛围。 七夕节的传说>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孩子们也会唱起相关的童谣:“星水中,蓝天上,星河处处闪金光。”这首童谣不仅描绘了七夕节的美丽景象,还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客家童谣的文化价值>客家童谣不仅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好教材,还饱含丰富的文学、社会和历史文化价值。在客家地区,无论是农村还是市镇,孩子们都会依偎在长辈的怀里,听着长辈教念童谣。通过这些童谣,我们可以看到农村风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些童谣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年俗顺口溜儿歌

腊月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推麦谷,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坐一宿。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大家乐,乐淘淘,大家一齐迎接新年到。 初一至元宵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初六捏面团;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窜汤丸;正月十五元霄圆。 祭灶官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烧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扁食;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