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风俗丧事接外祖,闽南丧事禁忌
闽南风俗丧事接外祖目录
闽南风俗丧事接外祖

报丧与准备
在闽南地区,接外祖的习俗十分恭敬且普遍存在。当家中有人去世时,首先需要向外祖家报丧。报丧的方式通常是派人前往或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通知。同时,丧家门口必须设立香案,准备好迎接外祖的到来。
迎接外祖
当外祖家来人(多为母舅)时,孝眷们会披麻戴孝跪在地上迎接。这种迎接方式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外祖家的敬意。外祖家的人到达后,会查明死因。如果确认是正常死亡,就会将覆盖在香案上的红布掀起一角,表示接受这个事实,并开始后续的祭祀活动。
祭祀仪式
在确认死因后,外祖家的人会进行祭祀仪式。这通常包括点燃香烛、焚纸钱等步骤。这些祭祀活动旨在向逝者表达哀思,并希望逝者能够安息。外祖家的人还会检查丧家是否按照传统习俗办理了相关事宜,如入殓、停柩等。
后续安排
接外祖的仪式结束后,丧家需要继续按照传统习俗办理其他丧事事宜。这包括安排吊唁、下葬等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外祖家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不仅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还会在精神上给予家属安慰和鼓励。
接外祖是闽南丧葬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展现了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
闽南丧事禁忌

闽南丧事禁忌 客死遗体忌进村入户在闽南地区,如果人死于外地,遗体不能进入村庄,不得摆放于正厅,只能停放在村旁临时搭盖的雨棚内。在户外死亡的人被认为是夭亡,把尸体抬进村、抬进屋会把挡境佛、土地公吓跑,给村民和家人带来晦气。 吊丧忌说死在吊丧时,应避免直接说出“死”字,而是用“老了”、“过身”、“行了”等委婉词语代替。民间讳忌说“死”字,常把人死了委婉地说成“回去了”、“走了”,以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安慰。 送葬忌原路返回送完终后,所有人切忌原路返回,应走另外的路回办丧事的家参加道士的押煞。否则,会把亡魂的死气带回家,很不吉利。 忌如常道别丧事完了,客人不能说“我要回去了”,主人也忌说“再来”或问“你要走了吗”,客人悄悄溜掉即可。民间讳忌说“死”字,常把人死了委婉地说成“回去了”、“走了”,要人“再来”岂不又要办丧事,多不吉利呀。 设灵与引魂在设灵仪式中,孝男奉死者的神主入灵轿下山回家,称“返主”。孝妇要列队至附近路口跪迎神主。回到家门口时孝男孝妇均要哭号,称“望门哭”。进入厅堂时要将神主供在当中。如果墓主人系死于外地,下葬后还要引魂返家。孝男手持灵幡招呼死者:“父(母)亲,回家吧。”俗话说“死人直”,意为死人的灵魂不懂得转变,所以孝男引魂归家时凡遇拐弯或过桥过沟时均须关照亡灵,大声说:“转弯啊,对遮行(往这儿走)”或“过桥啊”、“过坎仔啊”。将亡魂引至家后,告诉亡灵:“到了”。 服丧与禁忌从葬后到三年服除,期限既长,礼仪亦繁复,孝男孝妇要遵守服丧的诸多禁忌,甚至到村里的公井去汲水也属犯忌。旧时畲族丧俗中有种种禁忌,诸如居父母丧,7天内不能刷锅,儿子、媳妇120天内不得饮酒食肉、不听乐,变服终日,夕寝于外。 周年祭与忌辰每逢死者去世的周年,遗属都要为死者“做忌”。旧俗,忌祭前一天要斋戒,不饮酒食肉、不听乐,变服终日,夕寝于外。民国以来,旧俗渐废。逢长辈忌辰,子孙毕聚,备死者生前喜食的蔬果酒馔,凑成6碗、12碗或24碗作为供品;从神龛里奉死者的神主就位,然后祭拜,拜毕则焚烧寿金银纸。现在做忌更加简化:做一些好菜饭摆在死者遗像前,焚香揖拜;接着烧寿金银纸,最后子孙聚餐。 报丧与忌讳报丧又称讣告、讣闻、报亡、报死等,在闽南一带忌讳说“死”、“亡”字,又称“赶生”。报丧旨在告知亲友参加丧事,同时通告与死者有相冲克的人(如孕妇)不要参加。 服饰与禁忌友人或友人亲属丧事,不能穿红的、花的或色彩艳丽的衣裳。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缝补。忌衣服晾干后未摆好就直接穿着。忌反穿衣。养蚕时,称“仙”不称“只”。 丧葬规格与虚荣心在闽南地区,丧礼的规格与隆重程度是判断一个家族实力是否富庶的标准。因此,子女们在家中老人去世后,他们会花巨资操办一场高规格葬礼,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自家的财富程度,以及在外人面前显示出自己对老人后事的上心,是为自己“挣面子”。在这种风俗的影响之下,闽南地区的人对自家老人的孝顺力度被大大地削弱了。
闽南丧事风俗进表

闽南丧事风俗进表一、丧事准备在闽南地区,丧事的准备工作通常由专门的丧葬公司或家族成员负责处理。他们会准备丧事所需的各种用品,如纸钱、纸扎、祭品等。旧时富裕人家父母年老要预先找墓地,造好坟茔以为日后的葬地,称为“寿域”;还要预先制好棺材,贴上红纸备用,称为“寿板”。二、送葬仪式送葬仪式是闽南丧礼中的重要环节。一般会在逝者家中举行,仪式通常包括祭拜、奠酒、燃放鞭炮等环节。亲友们会穿着素服,举行祭拜仪式,向逝者表达哀思和敬意。在送葬过程中,忌原路返回,应走另外的路回办丧事的家参加道士的押煞,否则会把亡魂的死气带回家,很不吉利。三、吊丧禁忌在吊丧过程中,有许多禁忌需要注意。客死遗体忌进村入户,人死于外地,遗体不能进入村庄,不得摆放于正厅,只能停放在村旁临时搭盖的雨棚内。吊丧时忌说“死”,应以“老了”、“过身”、“行了”代替。送客不出门、不戴孝访客,以免给别人带来晦气。四、下葬仪式下葬仪式是丧礼的最后阶段。辞过三次客后,大部分丧属也与吊客同时返回,只有孝男和主要亲属护送灵柩到达墓地,举行下葬仪式。灵柩到达墓穴前,要奉魂帛就灵座,摆设牲醴、点香烛、焚纸钱祭奠死者。授土时,孝子们将土覆盖在棺材上,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五、终丧祭与忌日旧俗中,丧后27个月就称三年期满,可以除服结束丧制。届时设祭,称“终丧祭”。要事先发贴邀请亲友参加,供品不再用“七碗”而改用吉祭的牲醴。祭毕卸除丧服,换上吉服,在聚族而居的地方还要举行仪式,将死者的神主迁入祖庙,按昭穆次序供在神座上。自丧后的第二年起,每逢死者去世的周年,遗属都要为死者“做忌”。旧俗,忌祭前一天要斋戒,不饮酒食肉、不听乐,变服终日,夕寝于外。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闽南丧事风俗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闽南人民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
闽南丧事24拜演示图

闽南丧事24拜演示图介绍闽南地区的丧葬习俗源远流长,其中“二十四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礼仪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见父母长辈以及举行婚丧礼仪活动时所行的大礼。共磕二十四个头,因此称为“二十四拜”。 二十四拜的流程和意义“二十四拜”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节,更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在闽南地区,这一礼仪通常在长辈忌辰时进行,子孙们会聚集在一起,备好死者生前喜欢的蔬果酒馔,凑成6碗、12碗或24碗作为供品。从神龛里奉死者的神主就位,然后开始祭拜,拜毕则焚烧寿金银纸。 二十四拜的具体步骤1. 大门外:首先在大门外磕三个头,表示对天地的敬畏。2. 大门内:进入家中后,在大门内再磕三个头,以示对家庭的尊重。3. 中院:在中院处磕三个头,表达对家族的敬意。4. 大堂:在大堂处磕三个头,向祖先表达哀思。5. 神位:在神位前磕三个头,祭拜祖先。6. 岳父母:如果有的话,在岳父母处磕三个头,表达对他们的尊敬。7. 出大堂:走出大堂后,在门口磕三个头,表示对家族的告别。8. 婚房外:如果逝者曾结婚,在婚房外磕三个头,纪念逝者的婚姻生活。9. 婚房内:最后在婚房内磕三个头,结束整个“二十四拜”的仪式。 二十四拜的文化意义“二十四拜”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家族传统和文化的传承。通过这一系列的礼节,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同时,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并继承传统文化。 总结闽南地区的“二十四拜”是一种深具文化意义的丧葬礼仪。它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展示了闽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希望通过这篇介绍,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尊重这一传统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