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都匀苗族风俗,贵州都匀苗寨

日期2024-07-04 参考 其他

都匀苗族风俗目录

都匀苗族风俗

贵州都匀苗寨

都匀苗族风俗

都匀苗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的服饰种类繁多,工艺精美绝伦。苗族妇女的服饰依方言差异而各具特色,除少量居城市者着汉装外,居山寨者一般保持着苗族的传统款式。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苗族的服饰不仅反映着本民族文化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现状,更承载着民族文化继承发扬的重任。

都匀苗族的饮食文化

苗族的食俗亦称之为苗族的食俗文化。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29]]。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29]]。

都匀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都匀市匀东镇格多苗寨每年的“四月八”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周边的苗族同胞纷纷身着盛装齐聚寨前,吹起芦笙跳起苗家舞蹈,吃花米饭、抢红鸡蛋。

都匀苗族的婚恋习俗

苗族的婚姻习俗独特而有趣。古代婚姻曾经历过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形态。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后,婚姻缔结有自主婚和包办婚两种。结婚年龄一般在16岁至23岁左右,男性婚龄稍比女性大些。苗族青年男女多是通过游方,双方自愿就可以互为配偶,建立家庭。

都匀苗族的生产习俗

农业种植业是境内苗族为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最主要的生产行业,集中地体现了苗族稻作文明的精髓。在苗族的农业生产习俗中,“活路头”制度、“封土、动土”制度、“开秧门、关秧门”制度和祭献制度是主要的农业生产习俗。“活路头”是村寨中承担指挥和安排农活生产任务的自然领袖,一般由精通农活技术、懂得节令气候、经验丰富的男性农民担任。

都匀苗族的宗教信仰

新场苗族祭天神是都匀王司镇新场一带苗族同胞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该地区这一支苗族人相信天神是主宰世间生杀大权和人生吉凶的神灵,生儿育女是天神赐给人的福气,因此祖祖辈辈都有祭天神的习俗。

贵州都匀苗寨

这里保留了完整的苗族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游客可以体验苗族歌舞、品尝苗族美食。西江千户苗寨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鼓藏节集中展现苗族的芦笙、铜鼓、银饰、服饰、挑花刺绣、婚嫁喜庆、斗牛、斗鸡、对歌、年饭等民族风情,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格多苗寨:依山傍水的苗族古村落群格多苗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东南面35公里处,是一个依山傍水的苗族古村落群。格多苗寨包括格多、阳久、阳颂、欧勇、嘎笑、阳亚等6个自然苗族村寨,720多户3600多人口,98%为苗族。格多苗寨坐落在林木葱茏的大罩子山下,行政区属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王司社区新场村。这里的苗族文化保存较为丰富,葱茏的植被、清澈的溪水赋予了格多苗家人更多的灵性。坝固坡脚苗寨:苗族同胞的聚居地坝固坡脚苗寨位于贵州省都匀市东部坝固镇境内,距市区36公里,全寨300多户1000多人均为苗族。这个苗寨因苗族同胞将这里作为聚居地而得名,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苗族文化和习俗。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陶尧苗寨:苗族歌舞之乡陶尧苗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陶尧有着前靠水背靠山的典型风光,被誉为“苗族歌舞之乡”。这里的居民热情好客,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苗族歌舞表演,体验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贵州都匀的苗寨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西江千户苗寨的壮观,还是格多苗寨的宁静,亦或是坝固坡脚苗寨和陶尧苗寨的独特风情,都让这些苗寨成为了贵州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