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的春节风俗习惯,闽南人过春节的风俗
闽南人的春节风俗习惯目录
闽南人的春节风俗习惯

1. 年夜饭:除夕夜是家庭成员团聚的重要场合,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传统美食,如鱼、鸡、虾、螺、蟹等,寓意着团圆和丰裕[]。
2. 贴年画: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贴年画,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3. 送神、清囤扫厝宅:过年前,闽南人会进行清囤扫厝宅的活动,象征着扫除旧年的霉运,迎接新年的到来[]。
4. 祭拜天神:春节期间,闽南人会祭拜各种神祇,包括土地公和天公,以表达对神明的敬仰和祈求保佑[][[25]]。
5. 炸油酥、做炸枣:春节期间,闽南人喜欢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如炸芋头、炸枣等,这些食物不仅美味,还寓意着多子多福[][[17]]。
6. 守岁:除夕夜,家人会围坐在火炉旁守岁,象征着辞旧迎新[[24]]。
7. 元宵节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喜庆气氛的一个小高潮,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活动持续三天[[4]][[6]]。
8. 拜年:正月初一早晨,一家人穿上新衣,给家长长辈拜年,长辈会给孩子们红包[[5]]。
9. 跳火堆:在一些地方,闽南人会在除夕夜进行跳火堆活动,象征着驱邪避灾,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15]]。
10. 蒸甜粿:每年正月初九,闽南地区都有蒸甜粿(年糕)敬拜天公的习俗,寓意着甜甜蜜蜜、年年高升[[19]]。
11. 吃春卷: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包春卷,象征“喜迎新春”,春卷的主馅料一般由豆腐干、肉丝、高丽菜、虾仁等组成[[12]][[13]]。
12. 发糕和松糕:春节期间,闽南人还会制作发糕和松糕,这两种食物寓意着蒸蒸日上[[7]]。
通过这些丰富的风俗习惯,闽南人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闽南人过春节的风俗

闽南人过春节的风俗丰富多彩,涵盖了从腊月到元宵节的各个环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1. 筅尘日:这是年终的大扫除,人们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和物品[[11]][[25]]。2. 除夕围炉:闽南人会在除夕夜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称为“围炉”。餐桌上通常会放一个燃着木炭的小烘炉,既可以围吃火锅,又可以取暖,制造出热气腾腾的氛围[[7]][[14]]。3. 正月初一拜年:初一早晨,一家人起床梳洗后,穿上新衣,给家长长辈拜年,长辈会给红包[[4]][[19]]。4. 正月初五祭财神: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人们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后,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5. 正月初九敬天公:每年正月初九,闽南地区都有蒸甜粿(年糕)敬拜天公的习俗。从初八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准备祭祀的五牲、五果、金纸蜡烛,由于祭祀活动要从午夜12时开始,因此初八到初九对闽南的家家户户来说都是个不眠之夜[[21]][[23]][[27]]。6. 元宵节闹花灯:元宵节又称为“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按照闽南地区的风俗习惯,元宵节的活动要持续三天,正月十四的晚上闽南特色[]。7. 其他习俗:包括送神、清囤扫厝宅、祭拜天神、炸油酥、做炸枣、守岁等[][[6]]。闽南人还会贴年画,选择吉祥图案的年画贴在门神或其他显眼的地方,以祈求新年里的平安和吉祥[[10]]。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节日氛围,也传承和弘扬了地方文化。
闽南春节有哪些节日风俗

闽南春节有许多独特的节日风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1. 筅尘日:这是年终的大扫除,人们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这个习俗旨在清洁干净,迎接新年,并驱除病疫,祈求来年平安[[4]][[5]]。2. 蒸碗糕:在“筅尘”节之后,闽南人会蒸“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因此年糕越“发”越好[[4]][[5]]。3. 正月初一:这一天被称为“开正”,人们一大早就起床,穿上新衣,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早餐一般吃面线加鸡蛋,象征福寿绵长和除霉气。然后出门拜访亲戚好友,如果有客人上门,主人会奉上糖果、蜜饯或甜茶,以示欢迎[][][[6]]。4. 正月初二:被称为“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必须带着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6]]。5. 守岁: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守岁,燃放烟花爆竹,观看春节晚会等活动[[9]]。6. 跳火群:这是闽南地区特有的民俗活动,通常在除夕夜进行。人们点燃干稻草杆和番薯藤,形成一个火堆,家庭成员依次跳过火堆,寓意驱邪避灾,辞旧迎新[[24]]。7. 祭拜祖先和天神:春节期间,闽南人会进行多次祭拜活动,包括祭拜祖先和天神,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对神灵的敬仰[][[14]]。8. 吃年夜饭:除夕夜,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桌上摆满丰盛的美食,如年糕和鱼等,寓意来年丰收和幸福[[9]]。9. 正月歌:闽南各地流行着正月歌,描述了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或更晚一些日子的民俗活动的情形。例如,“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隔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十一请女婿,十二返来拜,十三吃安糜配咸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10]][[18]][[29]]。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对春节的重视和热爱,也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传统和美好的祝愿。
闽南春节有哪些风俗

闽南春节的风俗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闽南春节风俗:1. 送神:在过年前夕,家家户户会进行送神仪式,以驱逐旧年的不祥之气[]。2. 清囤扫厝宅:腊月十六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清理房屋角落和灰尘蛛网,迎接新年的到来[][[6]]。3. 祭拜天神:正月初九,闽南地区有蒸甜粿(年糕)敬拜天公的习俗,特别是厦门同安区祥平街道凤岗社区岗头里的大笼甜粿,单笼重达720余斤,净高1.3米,非常壮观[[4]]。4. 炸油酥、做炸枣: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如油酥和炸枣,寓意新的一年里生活富足[]。5. 守岁:除夕夜过后12点,闽南地区有“号正”的习俗,家家户户要点燃鞭炮,寓意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6. 拜年:正月初一早晨,一家人起床梳洗后,穿上新衣,给家长长辈拜年,长辈会给红包[]。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15]]。7. 开正:正月初一子时一到,人们便开大门,放鞭炮,称“开正”或“开春”,象征新的一年正式开始[[7]][[18]]。8. 门蔗:乡村农家房门两侧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寓意进入佳境[[10]][[11]]。9. 踩街:泉州等地有传统的春节踩街活动,被誉为“狂欢节”,展现了浓厚的闽南年味[[22]]。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闽南人民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生活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