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过年的风俗,厦门过年风俗特色
厦门过年的风俗目录
厦门过年的风俗

1. 除夕围炉:厦门人非常重视除夕夜的围炉,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或餐厅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围坐一起吃团圆饭,预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6]][[7]]。
2. 正月初一到初五:这段时间被称为“新正”或“新春”。正月初一早上,人们会放鞭炮庆祝新年到来,清晨起床后换上新衣、新鞋,妇女头上戴“红春仔”花,然后分辈给长辈拜年,并走访邻居亲友[][[13]][[23]]。
3. 正月初二请女婿:这一天主要是女婿回岳父家拜年,俗称“请女婿”[]。
4. 正月初三祭祖:根据传统习俗,初三这天不宜外出拜年,而是要在家里祭祀亡灵,称为“做福”[[20]]。
5. 正月初五过开:正月初五被认为是破五,人们会进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节日的到来[]。
6. 正月初九拜天公:在正月初九这一天,厦门人会进行拜天公的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11]][[14]]。
7. 腊月十六尾牙:腊月十六是闽台地区特有的“尾牙”,生意人和农民会在这一天祭祀土地公,俗称“做牙”,是年终最后一次祭祀活动[][[9]][[15]]。
8. 元宵节闹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热闹非凡,标志着春节的结束[[16]]。
9. 压岁钱: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22]]。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厦门人的生活,也让每一位到访的游客深入感受到了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26]]。
厦门过年风俗特色

厦门的过年风俗特色丰富多样,充满了浓郁的闽南文化气息。以下是厦门过年的一些主要风俗:1. 正月初一到初五:这段时间被称为“新正”或“新春”。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户户会放鞭炮迎接新年,称为“开正”或“开春”[]。清晨,全家大小起床盥洗,换上新衣新鞋,妇女头上戴“红春仔”花[[10]]。然后,家里人分辈分顺序给长辈拜年,随后出门走访邻居亲友[[10]]。2. 除夕围炉:除夕夜,厦门人重视围炉,即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顿饭通常在家里烹饪,或者到餐厅订餐[[4]][[5]][[6]]。围炉不仅是为了享受美食,更是为了预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6]]。3. 初三迎福:正月初三有迎福的习俗,这一天不适宜登门拜年,而是要在家里祭祀亡灵[[16]]。有谚语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这天无客登门,晚起为主[[16]]。4. 元宵节闹花灯: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或灯节。家家户户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热闹非凡[[13]][[28]]。这一天标志着春节的结束[[25]]。5. 传统美食:过年期间,厦门有许多传统美食,如酸辣无骨鱼、薄饼等,这些食物不仅美味,还寓意美好[][[14]]。6. 民俗活动:春节期间,厦门还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踩街、闹花灯等[[7]][[9]][[21]]。还有正月初九拜天公的习俗[[7]][[9]]。7. 特殊习俗:由于厦门的地缘特色,历史上许多人过中国台湾省下南洋,回厦门过年要漂洋过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有些人家中会为不能回来的人留一个位置和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18]][[29]]。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厦门人的生活,也让每一位到访的游客深入感受到了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23]]。
厦门过年风俗特色介绍

厦门的春节风俗特色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闽南文化气息。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介绍:1. 除夕围炉:厦门人非常重视除夕夜的围炉,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或餐厅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预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4]][[5]]。围炉时,桌上会放一碗白米饭,插上绸制的“红春仔”花,象征富足有余[[12]]。2. 正月初一到初六的活动安排:从正月初一到初六,厦门人有不同的活动安排。正月初一主要是贺新正、会友探亲情;初二请女婿上门;初三则不宜登门拜年,而是祭祀亡灵;初五过开,初六养肥[][[16]]。3. 正月初九拜天公:在正月初九这一天,厦门人会进行拜天公的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9]][[11]]。4. 元宵节闹花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喜庆气氛的高潮,家家户户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热闹非凡[[15]]。5. 祭祀土地公:腊月十六和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厦门人会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农民更为注重,俗称“做牙”[[8]]。6. 穿新衣、戴红春仔花:春节期间,厦门人会在清晨起床盥洗,换上新衣新鞋,妇女头上戴“红春仔”花,表示迎接新春的到来[][[13]]。7. 年夜饭不吃完:根据传统习俗,除夕的年夜饭不能吃光,要留宿饭于明日,寓意年年有余[]。8. 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厦门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灯会、庙会、烟花秀、非遗打铁花表演等,丰富了节日的氛围[[10]][[14]][[20]]。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厦门人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也展示了他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家庭团聚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