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七风俗,做七的规矩禁忌
做七风俗目录
做七风俗

“做七”是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其主要形式是在人死后(或出殡后),从“头七”开始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4]][[7]]。这种习俗也被称为“斋七”、“理七”、“烧七”、“作七”等[][[6]][[14]]。
具体流程如下:
1. 头七:即逝者去世后的第一个七天,亲属会进行首次祭奠,通常由儿子为亡父(母)主持[[6]]。
2. 三七和五七:这两个阶段在一些地方尤为重要,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进行祭祀活动[[12]][[19]]。
3. 尾七:最后的七天称“尾七”,从这天开始,死者家属就要停止哭泣,以安亡魂[[11]]。
各地的“做七”风俗有所不同。例如,在陕西葭县一带,士大夫家会举行享献礼,其他人家则多请僧道诵经做道场,直到49日以后才停止[[5]]。在广州一带,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主持祭祀活动[[19]][[22]]。
民间传说人死后第七日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因此“做七”是为了让逝者的灵魂得以顺利超度[[8]][[18]]。佛教认为人死后为寻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因此有做七之俗[]。
做七的规矩禁忌

做七的规矩和禁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头七的规矩和禁忌: 头七通常在第六天开始,称为“敲六头儿”,要用土地庙的和尚来做,内容包括拜十五忏、挂功德画、张挂榜文,但不放焰口,只观一下灯就结束[]。 在头七期间,家属会准备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和用品进行祭祀[[6]]。 有些地方规定在头七期间不能同房,以避免沾惹去世者的灵体[[11]]。2. 其他七日的规矩和禁忌: 从一七到七七,每个“七”的祭祀仪式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形式。例如,三七、五七、七七等,各有不同的仪式和内容[][[12]]。 在做七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一些忌讳,例如不要在床上坐、不要用水洗脸、不要搓手等,以避免冒犯亡者的灵魂[]。3. 七七的规矩和禁忌: 七七被称为“断七”和“起服”,意味着不需要再穿孝衣。这天主家需要请亲戚好友和村里人来做客,还需要做道场,祈福,诵经后子女们便可以脱下孝衣,穿回原本的衣服[[4]]。4. 其他注意事项: 家属亲友必须尽可能地全体参加做七的活动,能够跟随持诵最好,否则亦当陪伴、聆听、礼拜[]。 在一些地方,逢到做五七时,即使贫穷的人家也要想办法烧一点纸,民间把这样做七叫做“烧七”[[5]]。做七的规矩和禁忌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具体的仪式内容、参与人员的要求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忌讳等。这些规矩和禁忌旨在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生死观念的理解和传承。
做七有什么忌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7”有一些忌讳和禁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忌讳:1. 与八卦的关联:在古代中国,数字“7”与八卦中的“艮”卦相对应,而“艮为山”,有“抑止不顺”之意,因此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2. 古代习俗的影响:受古代休妻习俗的影响,数字“7”被称为“七出”,即女人违反“七出”条款会被丈夫休弃,这种联想使得“7”成为一种忌讳[[7]]。3. 地方方言的谐音:在广东等地,数字“7”与粤语中的脏话谐音,因此被视为忌讳[[10]]。4. 风水布局:在风水学中,如果数字“7”出现在不合适的位置或方位上,可能会导致破财、纷争或伤害等不利的结果[]。5. 特定日期的忌讳:在某些传统习俗中,如“烧七”的时候遇见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相撞,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需要特别避灾[[11]]。虽然数字“7”在一些文化中被认为是吉利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某些地区,它仍然存在一些忌讳和禁忌。
做七的规矩要烧哪些菜

在中国的丧葬习俗中,做七时需要准备一些特定的菜肴来祭拜逝者。以下是做七时需要烧的菜:1. 三牲拜土地公:包括猪肉、公鸡、鱼和酒[]。2. 五味碗或十二道碗:这些碗里通常包含米饭、米粉、春乾(象征有余)、韭菜(象征天长地久)、豆乾(象征做大官)、芹菜(象征勤劳)、鱼丸、肉丸(象征中状元)、肉片等[]。这些菜肴和食物在做七时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旨在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