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土族民族风俗,互助自治县的土族风俗
互助县土族民族风俗目录
互助县土族民族风俗

1. 传统节庆:
土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些节日与汉族大同小异[[4]]。
土族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如纳顿节、观经会、擂台会、丹麻戏会、花儿和少年会等[[30]]。其中,纳顿节是土族庆丰收的重要节日[[18]]。
2. 婚礼习俗:
土族婚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婚礼习俗源远流长,通常在载歌载舞中完成,包括提亲、定亲、送礼、选吉日等环节[[6]]。
3. 丧葬习俗:
土族的传统丧葬方式是火葬,对夭折的小孩实行天葬,民和县土族多行土葬[[4]][[9]]。丧礼期间请喇嘛念经三天,并由本村老人念嘛尼[[9]]。
4. 民间艺术:
土族有独特的民间技艺,如土族盘绣等[]。土族的歌舞艺术也非常丰富,包括土族安召舞和花儿等[]。
5. 饮食习惯:
土族的饮食习惯经历了历史变化,元代以前主要从事畜牧业,食物结构相对单一[[28]]。如今,青稞酒是土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6]]。
6. 民俗活动:
土族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各种民间集会和庙会[[17]]。例如,正月十四和六月八的佑宁寺观经会、二月二的擂台会、三月三和四月八的庙会等[[18]]。
7. “圈圈席”:
“圈圈席”是土族特有的设宴待客形式,群众遇婚丧事时会在宽敞处用木板或门板支成简易的长条桌,地铺稻草,大家围坐一起用餐[[10]]。
8. 其他特色:
土族人民勤劳忠厚,团结互助、敬老爱幼、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在土族地区广为流行[[12]]。
互助县的土族民族风俗不仅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还展示了其丰富的历史传承和地域特色。
互助自治县的土族风俗

互助自治县的土族风俗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土族风俗:1. 传统节日: 擂台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主要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和比武等体育活动,还进行唱山歌等传统娱乐活动[[5]]。 佑宁寺官经会:正月十四日举行,是宗教节日之一[[8]][[11]]。 纳顿节:七月二十三至九月在民和三川地区举行,庆祝丰收[[8]][[11]]。2. 饮食习惯: 土族家庭日常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他们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炒面[[7]][[21]]。 每逢喜庆节日,土族人民会制作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并喜欢饮酒[[15]]。3. 服饰与手工艺: 土族服饰种类繁多,别具一格。有绚丽多姿的“花袖衫”、线条流畅的鞋子“恰绕”以及鲜艳别致的头饰[[4]]。 土族盘绣是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间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七彩“太阳花”为代表[[12]][[14]]。4. 婚俗: 土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婚礼过程中充满了欢乐的歌舞表演。婚礼分为定亲、妆箱、婚礼和回门四个阶段[[9]][[16]]。5. 宗教信仰: 土族先民曾信仰萨满教,现流传于互助土族地区的“博纳顿”就是萨满遗风[[13]]。6. 民俗文化: 土族故土园集中展示了土族的民俗文化、古朴神秘的宗教文化和传统民居等[][[18]]。 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收集整理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安昭、丹麻土族花儿会、拉仁布与吉门索、祁家延西、土族服饰、土族婚礼等[[10]]。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土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土族民俗文化:1. 服饰:土族服饰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重要民俗之一,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男子服装通常包括织锦镶边的毡帽、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彩色刺绣图案、黑或紫色坎肩以及云纹绣花布鞋[[6]]。2. 婚俗:互助土族地区的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是土族人民通过与自然界的斗争和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7]][[15]][[16]]。婚礼一般分为提亲、定亲、送礼、选吉日、娶亲等程序,充满了载歌载舞的氛围[[7]]。3. 节庆活动:土族的传统节庆活动包括希努萨日节(春节)、纳顿节、博纳顿、宗教法会和花儿会等[[17]]。安昭、轮子秋和花儿是互助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承载着土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4]]。4. 饮食文化:土族的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其中包括传统的“圈圈席”设宴待客形式,这种形式在婚丧事时尤为常见[[19]][[20]]。5. 丧葬习俗:土族的丧葬习俗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主要为火葬和土葬,还有对寺院的活佛及高僧大德行塔葬,对婴幼儿行野葬等[[28]]。6. 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上述文化元素外,土族的酿酒工艺、婚嫁习俗等也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8]]。7. 文化保护与传承:近年来,互助县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建设省级土族文化(互助)生态保护实验区,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土族民俗文化[[4]]。例如,杨海春多年来坚持弘扬土族民俗文化,开展花儿抢救性保护和传承工作[]。互助土族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土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还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俗特色

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俗特色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服饰与盘绣:互助土族姑娘们心灵手巧,将彩虹的七种颜色应用在服饰中,利用独特的土族盘绣技艺,制成七色俱全、鲜艳夺目的土族服装[]。这种独特的服饰和盘绣技艺不仅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2. 传统舞蹈:安昭舞和轮子秋是互助土族自治县独有的民俗活动,每年“二月二”期间,上百名土族群众身穿艳丽的民族服饰,在广场上跳起安昭舞,荡起轮子秋,伴随着高亢、嘹亮的曲调,土族群众一边唱一边跳,舞步里俯首向地,舒袖朝天[][[14]]。3. 传统节日:互助土族自治县有许多传统的民俗节日,如“波波会”,这是土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县的许多土族乡村都要举行“波波会”,时至今日,每年的“波波会”仍香火旺盛[[8]][[9]]。4. 婚俗与丧葬:土族婚礼是流行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传统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土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是在载歌载舞活动中完成的,一般分为提亲、定亲、送礼、选吉日等环节[[17]]。土族还有独特的丧葬习俗[[25]]。5. 民间手工艺: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间手工艺也非常丰富,如土族盘绣、青绣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展示了土族的精湛技艺,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资源[[6]][[18]]。6. 宗教信仰与祭祀活动:土族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梆梆舞是互助人发音为“biagbiag”舞,是青海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梆梆会中的一部分,是当地在春季播种前后均要举行的以祛邪祈福为旨的重要宗教仪式[[13]]。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俗特色涵盖了服饰、舞蹈、节日、婚丧习俗、民间手工艺以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土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