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族春节风俗吃什么,壮族人过年吃什么?
壮族族春节风俗吃什么目录
壮族的春节风俗中,吃八宝饭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八宝饭是用糯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龙眼、桃仁、核桃等多种食材制成的一道甜点,象征着“八方来财,万事如意”。此外,壮族春节期间还会品尝鱼、肉、米酒、甜酒等美食,以及糖果、糕点等小吃。"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春节习俗如下:
1、壮族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话叫包口瓬。
壮族春节习俗中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
2、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
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
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阉鸡,鱼,家家必有。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开始。
3、壮族春节习俗中初一是不访亲友的,忌拿刀,不得砍东西。
据说这一天拿刀砍东西,就会把新年的好运都砍掉了。
4、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
壮族分布
中国壮族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420.71万人(2000年),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等地。
另外,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万人(2000年),散居在云南省其他地区的有12.9万人(2000年);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4.2万人(2000年),另有4000余人(2000年)居住在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有1.6万人(2000年);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5000余人(2000年)。
壮族人过年吃什么?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
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正月初一初二吃粽子。
壮族春节习俗

一、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
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二、除夕这天,壮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合家欢聚,喜庆团圆。
大年三十还要做好“压年饭”,以求有余有剩,吉祥如意。
入夜,人们等待着子时的到来,姑娘描花绣朵、孩童盼放烟火、老人传授着新歌……子时一到,鞭炮齐鸣,往日宁静的山村僻壤顿时沸腾起来。
三、新春第一日,天空尚未露出鱼肚白,到山间清泉、村旁小河汲新水的农妇村姑便纷至沓来。
农妇为全家挑新水,同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象的石头回家。
然后将新水倒入锅里,与红糖、竹叶、葱花、生姜一同烧开,让全家喝上用新水煮的新年茶。
据说:这新年茶会使人万事如意。
四、初一至十五,丰盛的菜肴,无尽温暖,全靠灶膛里的火。
因此,年间壮家的火是不能熄灭的,火旺象征着家旺,子孙绵延。
五、壮家贺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诚的祝福。
在大年时节,不论亲友乡邻,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发财”。
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孙又是亲又是抱,高兴异常。
六、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除与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狮、舞鸡、舞春牛。
狮子队的锣鼓一敲,搭起高台,狮子旋回而上,在十几张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
扩展资料: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
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
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
广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壮族村寨,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
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