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风俗图片,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小数民族)
布朗族风俗图片目录
抱歉,我是一名语言模型,无法提供图片。建议您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网站查找布朗族风俗的图片。"中国的小数民族的传统服装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
中国55个少数引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彝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无愧于人类的灿烂文化。
彝族传统服饰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不仅有地区、性别、年龄之分,还有盛装、常装之别,而且有婚服、丧服、战服以及毕摩服等专用服饰。
各种服饰款式、装饰纹样和装饰品是同他们民族的历史、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婚姻恋爱等联系在一起的,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内容和丰富的民族感情,形成了彝族的特殊标志,记载了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
彝族的服饰和图案,都有它的传说和历史渊源,代表着彝族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层次。
每一种服饰款式、图案均表示一定的含义。
如:羊皮褂大部分是住在三台、赵家店、昙华、桂花等地的彝族的生活服饰,男女老少都喜欢穿。
有的彝族青年男女结婚时喜欢在衣服、围腰、鞋面上绣上石榴,意思是多子多福;绣上桃子,祝福夫妻白头到老;绣上牡丹,象征聪明美丽;绣上灯笼花,表示喜庆欢乐。
有的彝族妇女把“踏歌”的歌舞形式,巧妙地绣在裤脚、腰带上,走起路来,“踏歌”图案就上下左右摆动,像踏歌动作一样,再现了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性格特点。
许多彝族服饰都把各种花卉、植物及农作物的根、叶、花、果和各种动物,如虎、狗、羊、鹿、兔以及链子、砍刀、斧头等作为刺绣图案的素材,有的将虎、猫、花、鸟同时绣在围腰上,形成一幅花鸟图。
有的在衣服的托肩、袖口、裤脚等部位绣上带刺的藤条纹,表示“以物降物”,保护人身安全。
据有关方面统计,仅云南彝族的不同服饰可区别至近百种。
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以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
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
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
此外,彝族妇女还喜欢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别出心裁的装饰。
彝族服饰的独特风格早已形成,千百年来,彝族服装至今仍保其民族特色,其服饰艺术是彝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彝族服饰伴随着彝族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提高,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
阿昌族折叠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 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
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
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
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
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
已婚妇女一般穿
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
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
她们取出珍藏
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
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
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
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
志
白族折叠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
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白族服装
保安族折叠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
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
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
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十分惹人喜爱
布朗族折叠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
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小数民族)

藏族: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
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
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
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
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
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
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山康节的由来及历史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第一天除夕,家家户户大搞卫生,杀猪宰牛,做“厄糯索”,也称黄粑,是节日期间用来赕佛和馈赠亲友的必备礼品。
这一天早上,各家最晚辈的人要把自家做得最好的饭菜送到老人跟前,并跪着请老人吃饭,祝老人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同时,伸出双手,掌心向上,接受老人祝福。
[1]
第二天元旦是最热闹的一天,各村均举行盛大的赕佛仪式和歌舞比赛,进行泼水狂欢等活动。
只听三声马蹄炮响,宣布可以接新水了,各寨选出5—7人去山箐接新水。
接来的新水要煮成中药水拿去洗佛像,洗过之水将被大家争抢回家给老人小孩洗脸,图个吉祥如意。
接着便是献饭、堆沙、滴水、扶树等祭祀祖先、神佛活动。
第三天,人们进山拜祭山神、祖先。
全寨男女老少敲锣打鼓,带着祭品来到芒景后山的密林深处,举行祭拜仪式。
最后,人们都到龙潭旧址上载歌载舞,使往日寂静的山林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