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南方北方春节风俗,我国南、北方过年习俗的异同?

参考 共享网站 时间:2024-03-06 20:42:39

南方北方春节风俗目录

中国南北春节差异50条

我国南、北方过年习俗的异同?

南方的和北方春节的习俗

南方和北方的春节风俗存在着一些差异。

南方春节风俗:。

1. 贴对联:家家户户会在春节前贴上对联,寓意祈求新年吉祥如意。

2. 贴春联:在门口或者窗户上贴上写有吉祥话语的春联,以扫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3. 吃汤圆:汤圆是南方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寓意团圆和团结。

4. 舞狮子、舞龙: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街上表演舞狮子、舞龙等传统表演,以求招财进宝、驱邪避祟。

北方春节风俗:。

1. 贴窗花:北方人在春节前会在窗户上贴上精美的窗花,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2. 守岁:在除夕夜,家人会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以祈求新年平安、健康、幸福。

3. 爆竹:北方人在春节期间会放爆竹,以驱走邪气,迎接新年。

4. 吃饺子:北方人在春节期间会吃饺子,寓意团圆和团结。"。

中国南北春节差异50条

PK1

汤圆or元宵,除夕夜的那点事

汤圆、元宵相信有很多人分不清楚到底有什么不同,反正是有了就吃,其实汤圆和元宵正是南北方一个主要的差异。

北方:元宵”滚“出

在北方,有“滚”元宵一说,将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寓意开年好兆头!

南方:糯米汤圆“包”团圆

南方则是“包”汤圆,就像包饺子似的,把馅包到皮里。

另外在除夕夜北方必须有饺子,近几年虽然南方也开始流行包饺子,但其除夕地位就明显不如汤圆、年糕了,比如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

吃货们想不想吃啊

PK2

窗花贴还是不贴?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之一。

南方:喜事贴窗花

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

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

北方:春节必贴窗花

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有什么事情发生,可见北方对窗花的重视程度。

PK3

庙会VS龙灯

庙会和龙灯虽然都是的传统习俗,但是近年来南北方好像有了侧重。

北方:吃喝玩乐逛庙会

北方的庙会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现在基本上发展成为过年期间一个主要的吃喝玩乐的场所。

南方:张灯结彩舞龙灯

舞龙灯也是一种庙会的形式,相当于一个流动的庙会,集“舞狮、舞龙、划彩船、跑竹马、踩高跷、鱼灯、蚌壳精”等于一体,一到过年就挨家挨户的舞个遍,也算是比较有意思的了。

PK4

春节晚会VS跨年晚会

南北方:北看,南看跨年

春晚确实是大年三十晚上的一台重要节目,但是随着不少南方人反应春晚北方味太浓(这也是的功劳之一),再加上跨年晚会大多搞得比较热闹和火爆,因此渐渐有了“北方看春晚、南方看跨年”一说,这也算是新时代下的新风俗。

当然,我觉得两个都看才过瘾!

PK5

大桔VS葫芦

北方:葫芦同“福禄”添福气

葫芦绝对是北方人过年的“宠儿”,什么、西葫芦水饺、黄金葫芦包,因葫芦寓意福气,除了吃外,北方人也喜欢把玩和佩戴葫芦摆件。

南方:钟情大桔 大吉大利

南方人则比较钟情于大桔,好多家庭、商店都会购买大桔摆放,不仅是因为大桔色彩艳丽,能增加过年的喜庆气氛,同时在中“大吉”与“大桔”发音相同,有大吉大利的寓意。

我国南、北方过年习俗的异同?

一、小年有区别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区的小年。

南方地区的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四。

北方小年祭灶吃糖瓜、贴灶神、剪窗花、大扫除、吃饺子。

南方小年祭灶、掸尘、吃年糕、洗浴、剃头、写春联。

二、红包有区别

北方的红包叫“压岁钱”,北方过年发红包单个数额比较大,都是100,200,甚至1000,2000的,只给亲戚朋友,作为南方人甚是羡慕。

南方的红包叫“利是”,派利是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年之意,数额从几元到几十上百不同,基本不会上千,逢人就发。

不管是朋友带上来串门的还是街上遇见的,还有结了婚就要派利是,相反没结婚就可以逗利是。

三、习俗有区别

习俗这方面多得很,就举过年必须吃的一样东西,“北饺子、南汤圆”

饺子

源于古代的角子,寓意着外出谋生的人要在冬至的时候赶回家乡,表示年终有归宿。

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汤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又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寓意“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元宵吃“汤团”,寓意新的一年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还有一个过年必吃的就是糕点。

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区别就不举例了,很多地方都有着自己根据以前传下来的习俗来过年的。

南方的和北方春节的习俗

南方

吃年糕

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

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2.吃火锅和鱼

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3.吃元宵

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

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

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

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

”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

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

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

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北方

供佛

一些北方地区地地道道的当地人家,几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观音、关圣、财神等。

不过佛堂的规模相差悬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层小楼,或一间正厅,而贫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个小佛龛。

不论佛堂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

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数量,自然是随着佛堂的规模而异的。

供品最丰富者为“九堂”,即9类供品,综合起来有: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

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

烛台上插素蜡,香炉内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

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

从此时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破五”。

2.祭祖

祭祖也是北方一些地区除夕夜的内容之一。

北方的一些地区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各家妇女不到“破五”不许出门送贺,即便很近的邻里,只能在院中说话,也不许进屋,即所谓“忌门”之陋俗。

每当除夕夜,院内铺上芝麻秸时起,即等于宣布“忌门”开始,正月初六,妇女才开始互相道贺。

如一旦打碎器皿,要说“岁(碎)岁平安”。

除夕夜不扫地,不倒泔水、垃圾,怕把财神扫出或倒出;不动刀剪,动则主凶杀或口角;还有不准吃药的习俗,否则会一年生病。

(其实需吃药者,已经生病了,耽误病情,岂不更重!)至于大年初一须吃素,现在可能很少见了,谁家不是大鱼大肉。

3.吃年糕饺子

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

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

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