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结婚有什么风俗,北方结婚有些什么习俗?
北方人结婚有什么风俗目录
1. 选日子:北方人结婚一般会选日子,一般会选择农历的好日子,比如庚子年、丁酉月、己巳日等,这些日子通常都是吉利的日子。
。
2. 红娘:红娘是北方地区传统的婚姻介绍人,她们会帮助相亲对象相互了解,帮忙协调双方家庭的关系,促成婚姻。
。
3. 婚礼习俗:北方人结婚的婚礼习俗比较丰富,包括迎亲、拜堂、敬茶、喜酒等环节。其中,迎亲是指新郎和新娘的家人到对方家中迎娶新娘,拜堂是指新人在婚礼仪式上向祖先和天地行礼,敬茶是新婚夫妇向双方父母行礼。
。
4. 婚俗饮食:北方地区的婚俗饮食也很丰富,比较有名的有喜糖、饺子、糖果、糖葫芦等,这些都是象征着甜蜜和幸福的食品。
。
5. 婚庆歌舞:北方地区的婚庆歌舞也非常有特色,比如《秧歌》、《二人转》、《太平鼓》等,这些歌舞都是在婚礼上表演的,既能增加喜庆气氛,又能展示文化底蕴。"。
我们北方的婚礼习俗?

北方婚俗 一、迎亲 婆家把我们的婚礼定在腊月廿六,我和丈夫是腊月廿五到他们那个地方的。
按婆婆的旨意,新媳妇在婚礼前是不能进婆家的,所以我只好在那个小城住了宾馆,而丈夫则必须回家祭拜祖先。
第二天中午,迎亲车队终于来了,车子载着我驶向那个小村,到了村口,我才知道,什么叫“隆重”。
村口大路边,男女老少足有上百人,个个翘首相望,盼着他们的杭州媳妇儿;抬眼望去,目光所及之处,鞭炮、烟花排了一地;扩音喇叭高高地挺立在屋顶上,高唱着“天长地久”的歌谣;迎亲队伍敲锣打鼓,鼓乐声震耳欲聋;方圆半里内,彩旗飘扬。
从没见过这等热烈场面的我,忘了生疏,禁不住咯咯咯地笑起来。
丈夫生怕老前辈们说他媳妇不懂礼数,连忙伸手捂住我的嘴巴,一不小心将我精心涂抹的口红擦到了下巴上,害我成了个大花脸。
本以为可以这样将车开到家门口,不料鼓乐队中为首的络腮胡子大手一挥,让我们停车步行,说这是风俗,没有办法。
可怜我身着单薄的婚纱,在上百人的注目礼中感受着摄氏零下五度的“北国风光”。
二、闹婚 在锣鼓队震耳欲聋的鼓乐伴奏下,我和丈夫并肩朝家里走去。
忽然,一个穿着大袄、满脸痘痘的小伙子拦住了我们的去路。
他一声口哨,立马有三五个小伙子围上来,不由分说,一个扛头、二个抬脚地把丈夫给悬在“半空”里,这分明是一场有预谋的袭击!更让我惊恐不已的是,四五个年轻姑娘竟然一哄而上,有脱我鞋子的、拉我裙子的,而那上百行“注目礼”的男女老少们,大声叫嚷着,你推我攘,笑得前俯后仰,仿佛在观赏一场令人捧腹的马戏。
最遭怏的是丈夫,那些小伙子们把他悬起来之后,趁他没有反抗之力,用钢笔给他添了胡子、画了眼镜,还捋起他的衣服,在他白白的肚皮上画了两个连生殖器都俱全的小人。
我吓得胆战心惊,不知道接下来他们还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只好求助地看着夫家的长辈们,希望他们能出面解围,可他们个个含笑不语,结果我也在劫难逃。
后来我才知道按照他们的风俗,婚礼越“闹”越好。
三、酒席 到了夫家,却不让进门。
大门外,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绫罗绸缎。
家族的长老们背东面西神情肃穆地坐在那里,仿佛朝圣一般。
我和丈夫站在他们对面,听候司仪的指令。
可怜我在那样凛冽的寒风中什么思维都停止了,以至如今我记不得当时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只隐约记得对那些长老拜了又拜,只差没喊“万岁万岁万万岁”。
喝了交杯酒之后,终于可以进屋了。
我和丈夫被安排坐在堂屋正中排行最大(背东面西)的太师椅上,桌面上的菜对我而言都很新鲜,有些菜我在南方从没见过,我尝尝这个,吃吃那个,频频举筷,把新媳妇的羞涩忘得一干二净。
还没吃完饭,我和丈夫又被叫去向长辈们敬酒,我们夫妇二人轮流敬酒,即先由丈夫斟酒,我端酒杯,这样敬两次,再由我斟酒,丈夫端酒杯敬两次,如此反复四次才算敬完一个长辈,以至七爷八舅全部敬完,再回到饭桌,我已没饭吃了。
四、上拜 新媳妇进门后的第二天必须去“上拜”,这是他们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的风俗。
所谓上拜,就是由一个人领着,带新媳妇到各长辈家要“见面礼”。
带我去上拜的是那个我应该称之为堂嫂的女人,她一手拿着红布,一手拿红纸和笔。
公公说红布是我向长辈们行跪礼时当垫子用的,红纸和笔是用来记录长辈给钱的数目的。
一路上不时有人探出脑袋来瞧王家新媳妇的容颜,小孩们叫嚷着“上拜了上拜了”,民风很纯朴。
我和堂嫂足足走了两个小时,才完成上拜的任务,当然红布没有派上用场,因为他们没让我行跪礼。
上拜结束,堂嫂把“记帐单”和钱交给公公,数数大约有千把块,这些钱我都没要,因为我觉得花那些年老体迈的长辈的钱是一种残忍。
至此,新媳妇应做的事算是基本完成了,再有的话也就是给故去的祖先们上上坟、烧烧香而已。
北方结婚有些什么习俗?

结婚的话房子该男方买. 公公婆婆当然会给红包,一般第一次见面就会给的,结婚当天也要给.因为婚车开到新房时都是婆婆扶新娘下车的,如果新娘觉得红包少是不会下车的,给钱的多少那要看婆婆家的条件怎样了. 婚后丈夫大都不做家务,但是家庭开支一定要付的,因为北方男人都大男子主义,男主外女主内的,这个和韩国\日本很像的. 媳妇怀孕和生孩子男方家里一般都不管,因为你们已经成立了一个小家庭了,但是红包会给的. 如果你们已经和公婆分开过生活了,他们都不会负担你们生活开销,因为你们独立了,但是条件好的公婆会给的,这样看你公婆的条件了,但是没有一定应该负担的道理,也就是想给你们就给你们,不想给你们也是没办法的
北方婚礼的习俗
北京人结婚习俗,向分满汉。
汉族办喜事的礼仪,又有新旧之分。
新式的用彩车乐队,行鞠躬礼;旧式的用花轿鼓乐执事,行跪拜礼。
此其大略也。
一、 放定:放定是订婚的一种仪式,也叫下定礼。
当时男女婚事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的还不多,一般仍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过民智已开,结婚双方本人也都有了发言权。
因此在媒人(媒人有大媒、小媒之分。
大媒是双方亲友,小媒是媒婆子)的撮合下,由父母将情况转告子女,带有对方像片,如双方全有意,即可提出当面相看。
面相是由媒人选定合适地点,使双方见见面,也只是偷看两眼而已。
经过面相,如未发现本人有大的缺残,就必须放定。
放定时需择专日通过媒人,将男方交给女方的信物转送女方,并更换双方的庚帖。
信物一般是戒指、手镯或小型金玉如意等,为男方认为贵重之物庚帖是书写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摺形帖子。
一般使用纸店印好的龙凤帖。
龙风帖一份摺子两个;颜色不同,一红一绿。
红色的属男方,绿色的属女方,上面印有黄色的龙凤花纹,帖内正中并排分写“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
庚帖例由男方备办;请人书写。
写庚帖人要求是“全福人”,又不是“四眼人”。
所谓“全福人”是配偶健在的人,有子女者更好,但其妻如已怀孕,那便成了“四眼人”,就不合格了。
在男方庚帖和信物送交女方的同时,媒人将女方庚帖带回,便完成放定手续。
放定仪式也可以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选一家饭庄宴请大媒,双方当面办理,一并选定结婚吉期,再办理过礼手续。
二、过礼:过礼是男方将双方商定的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并将新娘在结婚当天所穿戴的衣服首饰送交女方。
另外备有送给女方的礼品。
礼品有鹅酒(双鹅双酒或单鹅单酒);鲜鱼、猪腿、羊腿、糕点等。
(糕点一般是龙风饼、状元饼、水晶糕)鹅、酒、鱼各占一拍。
衣服、首饰也可用高拾抬去(高抬是用一张长方形桌子,桌面四周围以小栏杆,桌面下穿两条棍,由两人抬着)。
其它食品则用食盒(长方形双层大木盒,盒子置于木架之上,中穿一棍,二人抬着)。
上述物品由二位大媒(一位男媒,一位女媒,全由官客担任)押送。
事后,女方应将猪腿、羊腿各一只送给两位大媒,以示谢意。
三、过嫁妆 过嫁妆是在喜期的前一两天,女方将陪送给新娘的物品送到男方。
当时女方备办的物品、一般有座钟、簟瓶、帽镜、茶叶罐、食品圈、茶具、盥漱用具、便溺用具等等,连同箱笼、衣服、被褥、首饰,个别家还暗送木器家俱。
另外,还有一盏长命灯,也就是一盏铜或锡制的点灯草的灯台。
运送工具有用高拾的,也有用“窝脖”(即用肩扛的雇工)的。
用高抬的可分为三十二抬、二十四抬、十六抬。
这要看女方的经济条件。
少于十六抬的,就找搬运工搬运。
押送人员除两位大媒外,女方还需男客二或四人陪同前往。
嫁妆送到男家后,男方将物品妥善安置在新房,并请送妆官客过目。
个别家还找来吹鼓手,在新房外吹打,谓之“响房”。
四、婚礼: 结婚当天按当时习俗执行的礼仪,就是婚礼。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在我国历来把娶亲办喜事当成人生的一大乐事。
为此男方主婚人都要出帖大请亲友,注明为第几男或第几孙“授室”。
迎娶新娘用的是红缎绣花八人抬的大轿。
轿前有成对座伞成对筛镜,二十四名或三十二名吹鼓手(包括八面大鼓),外加清音。
再前有各种旗帜,肃静回避牌、对扇,若干对金灯以及金瓜、钺斧、朝天凳等,最前为一对开道锣。
如新郎亲迎,则另加绿段绣花八人抬大轿一座,新郎端坐其中,行于红轿之前。
至于随行人员,有大媒、伴郎、娶亲的、赞礼的等乘车随后,前往女方迎娶新娘。
娶亲行列到女方后,举凡新郎拜见女方主婚人和请新娘上轿等,全由赞礼人边唱贺诗,边赞礼。
如请新娘上轿,则赞“请新贵人登宝轿,请……”三请之后,老蛮扶新娘上矫。
新娘盘腿坐,落轿帘。
新郎仍乘绿轿前导。
新郎例穿民族所定的常礼服––蓝色长袍、青马褂,头戴小礼帽,足穿青缎粉底官靴。
迎亲去时单披红,到女方后,女方又请老年长亲,为新郎再披一道红,成为双披红;帽上插金花,来往全由伴郎陪伴。
迎亲回到男方,新郎由伴郎照顾下轿,入内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