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秋的风俗是什么,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北京中秋的风俗是什么目录
北京中秋的风俗主要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桂花等。在中秋节晚上,人们会在户外赏月,欣赏圆月的美丽景色,同时吃月饼、猜灯谜、赏桂花等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传统风俗。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活动,让人们在中秋节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秋节北京都有什么活动?

中秋节娱乐活动
中秋节,因为有了美妙的月光而富于诗意,月下正是少年男女们踏歌觅偶的最好时光,因而又是追求爱情的节日。
少年男女们于月下歌舞嬉戏,见到意中人便可成为配偶。
到近代,这类古俗也仍有所存留,富于情趣.
中秋吃月饼。
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
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
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
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
《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
1.抛帕招亲
福建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
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
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
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
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
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2.乞月照月爬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
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
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3.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
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
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
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4.侗族的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
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
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
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
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
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
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
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
“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5.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
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
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正是春华秋实,一年辛勤劳动结出丰硕果实的季节。
届时家家都要置办佳肴美酒,怀着丰收的喜悦,欢度佳节,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风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
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
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
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
而作为一种食品,称为“月饼”,则始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
当时,杭州民间就有“又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
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吃鸭子 我国云南的仫佬族乡亲都要在八月十五这天买饼子,杀鸭子,欢度这个传统节日。
为了纪念以游村卖糖动员乡亲杀番鬼佬的卖糖佬一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买饼子、杀鸭子,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
据分析,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
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
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吃。
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
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
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
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
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
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
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
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月圆人也圆 月饼传说小贴士 有人以为吃月饼和送月饼,自古以来就与中秋节有关。
其实, 情况并非如此。
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
相传,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
到了中唐,人们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月饼出现。
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的时候。
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
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
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比如,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
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 月饼,等等。
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已出现“月中蟾兔”之类的装饰图案。
其设计之精良,构图之美妙,花纹之灵细,使人获得艺术享受,既充分体现了月饼制 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反映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中秋节习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
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
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
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
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
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
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
现在很少见了。
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
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
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
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
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
《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
”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
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
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
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
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
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
“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
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
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
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
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
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
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