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生日风俗,瑶族有那些节日
瑶族生日风俗目录
瑶族的生日风俗与其他少数民族有些不同。在瑶族传统文化中,生日被称为“丧日”,意为“岁数增加一岁,失去了一年的生命”。因此,瑶族人在过生日时并不会像汉族一样庆祝,而是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
。
在瑶族的“丧日”祭祀中,亲友们会为寿星准备一些祭品,如糯米饭、鸡、鱼、蛋等,以表达他们对寿星的尊重和祝福。在祭祀过程中,寿星需要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戴上花环和饰品,然后向神明祷告,祈求健康和长寿。
。
。
总的来说,瑶族的生日风俗虽然与汉族有所不同,但也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白族,苗族,和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是什么啊?

白族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格式。
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
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海东地区男子则外套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小”,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
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白族独特的节日有“绕三灵”、“石宝山歌会”、“本主节”“耍海会”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街”、也有白族人自己的“火把节”等众多的节日。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
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 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 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 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 苗”、“麻布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
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
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
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 亥日。
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
新年来临,全家守岁。
吃 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 活动。
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
祈神求丰收,是 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 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 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瑶族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人,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
云南现有17.3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阳、绿春、 红河等地。
此外,勐腊、景东、江城等地也有少数分布。
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
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 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
云南的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
以后又分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
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 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 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有本民族传统的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 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 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男孩到十六、七岁要经过“度戒”,度戒具有成丁礼的性质。
一些瑶寨为了宣传“十戒”, 还特意请老艺人说唱,教育青少年勿淫、勿盗、勿奸、勿懒,要好学上进,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
瑶族婚恋自由,婚礼也比较节俭。
蓝靛瑶有上门入赘的习俗。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
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 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瑶族有那些节日

瑶族赶歌圩迎来传统节日--山歌节 干巴节
干巴节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蓝靛瑶特有的一个独特的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下旬,人们便忙碌起来,商量干巴节是上山狩猎还是下河捉鱼,随后各自分头准备,烧木炭、修枪、冲火药,准备打猎、捕鱼的工具。
同时各家还酿制最好的糯米酒,准备欢庆佳节。
三月初三这天,天刚亮,成年男子都要上山、下河,分头去打猎或捕鱼,妇女则在家杀鸡、宰鸭,染制各种各色糯米饭。
傍晚,人们回到寨中,按原始公社的分配制度,分配捕获的野兽和鱼类,人人有份;并取出好酒和野味饱餐一顿。
入夜,人们便围坐火塘,唱起动人的瑶歌。
达努节
达努节是瑶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
达努节又称瑶年。
有趣的是这个节日尽管定在农历五月二十九,但并不是年年过,而是依当地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健康状况而灵活掌握。
传说,在远古时代,万山丛中有两座对峙的高山,相距约一里,一个叫布洛西山,一个叫密洛陀山。
经过995年,两山靠近的只有五尺了,这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突然响声雷动,从布洛西山走出一个男子,从密洛陀山走出一个女子,他们便结成了美满夫妻,并生下三个女儿,后来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坎子里犁田耕作,就是现在的壮族;三女儿拿着妈妈给她的一斗小米、一面铜鼓,到山里开荒种地去了,这便是现在的瑶族。
也是该节的传说。
盘王节
农历10月16日是传说中瑶族的祖先盘王的生日,又时值丰收季节,因此10月16日盘王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节日期间,在瑶家聚居的地方,唢呐、芦笙伴奏着歌声,婉转悠扬。
身着鲜艳瑶族服装的瑶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欢乐的场面夜以继日。
三月三日是什么族的节日?除了壮族

1、汉族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汉族,有吃地(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
当天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2、壮族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盛大的节日,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歌圩一般以唱山歌开场,展示能歌善舞的人文风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个方块都很有壮乡特色,人们捧着五色糯米饭,抱着壮乡的美酒,扛起劳作的锄头,精致的簸箕也被举在手中。
3、侗族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清晨,姑娘们到菜园采来半篮蔬菜,洗净,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树下,等在那里的小伙子们伺机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便与姑娘约定还篮日期,届时回赠水果与布料。
从前有对青年男女相爱,而女方妈妈将她许给一富商,定于三月初四出嫁。
初三这天,相爱的这对情侣在莫嘎树下,悲愤欲绝,跳潭殉情。
为纪念他俩,每年三月三,当地青年便来到这里吹笙对歌,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枷锁。
三月三是什么族的节日 三月三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4、苗族
“三月三”又称“挑葱节”,是从苗族古老的男女青年恋爱节日演化而来,据传每到三月三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葱为名汇集在一起在山坡上相亲相爱,边挖野葱边说话边唱苗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
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
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5、瑶族
“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
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
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
吃喝少不了酒呀、茶呀之类的。
6、布依族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
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
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
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
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
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
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
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三月三是什么族的节日 三月三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7、畲族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
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
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节日里吃乌米饭。
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
相传在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各族人民起义,在一次战斗中被困在山上。
由于没有粮草,起义军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他们靠吃一种叫“乌稔子”的野果充饥,坚持了几个月,在次年的“三月三”冲出包围,反败为胜。
为了纪念这些畲族英雄,以后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就吃“乌米饭”作为纪念。
“三月三”前后是春耕,所以吃“乌米饭”也有祷祝丰年之意。
8、黎族
三月三,是黎族传统的郊游节。
相传洪水时期,天妃和观音兄妹,飘泊在五指山区,幸免于难。
为了传宗接代,妹妹脸刺花纹,使兄认不出来,配成夫妻,生儿育女,刀耕火种,使五指山富饶起来。
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带上竹筒香饭,手打花伞,来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每逢“三月三”,各村寨的黎族同胞聚会于旷野上,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饭,举行打粉枪、射箭比赛以及中老年黎族男女吟歌对唱、跳竹竿舞等特色浓郁的民俗民风活动。
届时,还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成双成对进行“山恋”这一独特的恋爱方式。
9、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
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
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