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风俗,潮州的民风民俗
潮州风俗目录
潮州风俗是指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潮汕地区的风俗与文化深受汉族和闽南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潮州人注重家庭和亲情,婚丧嫁娶等重大节日和仪式都非常讲究。例如,潮州人在结婚时要进行三次拜天地、拜祖先、拜配偶的仪式,而在葬礼上则要进行三拜六礼的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此外,潮州人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如庙会、古戏台、船山会等。
。
潮州文化也非常丰富,潮汕歌仔、潮剧、旦腔等都是潮州文化的代表。此外,潮州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潮绣、潮州银饰等,这些手工艺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
总的来说,潮州风俗和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也反映了潮州人民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潮汕特色的风俗习惯

一、冬节
冬节即是二十四节候中的冬至,时逢农事空隙,一年将尽,因此也称小过年。
旧俗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圆,以表示大团圆。
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节丸”便长一岁)、上坟扫墓等(清明行“过春纸”,冬至行“过冬纸”)。
二、劳热
“劳热 ”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对土地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
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庄也可以见到)。
“劳热”这一民俗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三、潮汕婚俗
潮汕婚俗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
其礼俗虽各地繁简有异,但较一致的提法和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
也有将其概括成“四礼”:文定、请期、送聘、迎娶。
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举行“开井”、“舂米头”、“搅泔”等仪式;满十二天或满四个月要行“归宁”礼——“返厝”。
头、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烟起时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过夜。
四、吊灯习俗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
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五、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15岁(虚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凡是有15岁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雄鸡、鸭、猪肉)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从此可以走出花园。
潮州的民风民俗

真的是很多啊,只能说几个典型的吧。
饮食方面的有潮州功夫茶、鼠壳粿等,娱乐的有做纸影(即木偶戏)、潮剧、潮州音乐(特别是潮州大锣鼓很出名)等,节日生活的有中秋拜月娘、正月“劳热”(即游神节)……
潮汕的风俗

潮汕的风俗有游神赛糖狮、分家风俗、青龙庙会、奉财神、送春篮、吃年夜饭、祭祀、元宵插榕、穿蔗巷、饶平彩青、祭拜“五谷主”等。
潮汕民俗繁多,而且,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
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
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盐灶拖神等等习俗。
潮汕人在农历二月初一,潮州市潮安区凤塘镇后陇村举行一年一度的“赛糖狮”民俗活动。
鹤陇赛糖狮的习俗由来已久。
古时鹤陇盛产甘蔗,每年在冬季糖寮榨甘蔗之后,就会用红糖和花生制成供品敬奉神明。
而狮子形态威猛,能坐镇山埔保丰收,所以供品都做成了狮子形状,祈求神明保佑作物丰收。
因此,这里很多人家都会制作糖狮。
潮汕的家庭有分家的习俗,指把一个家分开,分成若干个家。
一个完整的家解体,几个新的家庭成立、诞生。
分家,主要是分财产。
财产中,主要分固定资产和资金,即父母的积蓄,父母的私产。
俗话说:"树大分杈,子大分家。
"潮俗“分家”从仪式到内容等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潮汕地区不论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向有奉拜“财神爷”的风俗。
民间的传说财神是范蠡,传说奉拜“财神爷”,能招财进宝,生意兴隆,于是,这一天的商户“老板”、“头家”们,大办“三牲”礼品,虔诚跪拜,祷告许愿,举拜时人们常常用一截大木炭来插香,因在人们的意念中,“炭”的正音与潮语的“赚”谐音。
传说宴席越丰盛,请的人越多,今后生意越是发展兴隆。
送春篮是潮汕地区春节期间一个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所谓春篮(木盛)是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木盛)”。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总是装在一对大春(木盛)中,然后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
这就是俗称的“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