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祖国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地春节的习俗有什么不同?

时间2024-01-16 17:55:22 来源 用户推荐

祖国各地的春节风俗目录

各地春节习俗有哪些

各地春节的习俗有什么不同?

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春节习俗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stgw

各地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各地以及各民族之间在春节也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和民俗文化,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全国各地的春节风俗吧!

河南

作为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我们过去是村村有祠堂,大年初一要先到祠堂里给祖先拜年。

现在虽然没有祠堂了,但讲究的人家还是会有祖先的牌位,一般称之为“主”,这个牌位通常摆放在家族的长子长孙家里。

春节一大早,家族里的人先到存放“主”牌位的人家拜年。

到了之后先给“主”拜年,男人拜完女人再拜。

给“主”拜完年后,才给那家的人拜年,然后才到其他亲戚家拜年,千万不可乱了次序。

北京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老北京人的礼多是出了名的,尤其是过年,规矩和讲究特别多。

照老北京人的规矩,过年其实腊月初就开始了,有一首北京老童谣就能很形象概括:“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春节期间,传统的北京春节庙会几乎天天有,可以说北京是庙会的天下,比如地坛庙会、朝阳公园里的庙会、王府井庙会、厂甸庙会、东岳庙庙会……

东北

和北京的庙会有些相似,东北人在新年临近的时候,都要赶集。

赶集就是很多商贩一起聚集到一个地方摆摊,在很久之前,全国赶集的地方不少,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变少了。

而东北一直将这个民俗延续了下来~东北零下几十度的天气,让赶大集的商品极具东北特色,可以说一切吃的东西都能拿来冰冻,比如少不了的冻梨、冻柿子,还有冻白菜、冻饺子等等,甚至还有一箱箱露天摆放的雪糕、一根根直接插在桶里冰冻住的带鱼,案板上的一整个大猪头!

西北地区

相较于东北,西北的新年会更多一些“红火“。

在甘肃、陕西等地区,从农历初六开始会举办热闹又喜庆的社火表演,时间长的一直延续到元宵节以后才会结束。

社火表演有载歌载舞的欢乐,也有经典历史故事的演绎,大人小孩都可以乐在其中,一起舞起来!在山西、内蒙和河北地区,在除夕夜会烧”旺火“,在院门口或院子中央用煤炭围成圈,一层层垒成一个塔状,可以烧三天三夜,象征全年兴旺红火。

跃动的旺火熊熊燃烧,温暖着每一户人家,点燃对新一年美好的期盼。

广东地区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香港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

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

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

“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

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

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中国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中国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各地春节的习俗有什么不同?

原发布者:微力试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各地不同的春节习俗篇一:全国各地春节习俗全国各地春节风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

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东北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辞岁。

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

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

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天津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

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春节习俗

1春节习俗之北京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

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

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2春节习俗之天津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3春节习俗之上海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

但长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 下令全国改行阳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

然而农历新年毕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改变的。

农历新年之 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

由于新出现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别,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 “春节”之称。

4春节习俗之香港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

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5春节习俗之山东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

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

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

“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